青藏高原及邻区三阶段构造演化与成矿演化

被引:48
作者
李德威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青藏高原研究中心
关键词
板内造山; 板内成矿; 伸展成矿; 历史地球系统动力学; 青藏高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青藏高原具有典型的三分时空结构和3种尺度动力学体系.青藏高原由3个构造结调整的3个盆山体系组成,北部、东部和南部3个盆山体系分别受控于古亚洲洋及西伯利亚、西太平洋和特提斯三大构造域,经历了前寒武纪超大洋一超大陆耦合、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早期自北而南的洋陆耦合和板内盆山耦合三大构造发展过程,形成于地核流层驱动的地核(或全球)动力学过程、地幔流层驱动的地幔(或岩石圈)动力学过程和地壳流层驱动的地壳(或大陆)动力学过程,构成历史地球系统动力学系统.青藏高原不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结果,而是形成于下地壳流动驱动的板内盆山作用,可分为以中、新生代有序向南迁移式构造隆升、水平运动、地质作用和成矿作用为特征的板内造山阶段和以脉动式快速隆升、垂直运动、地理作用和环境变化为特征的均衡成山阶段.构造谱系决定了成矿谱系,区域构造叠加演化造成地壳成熟度的不断增加和矿床密集度的不断提高.青藏高原3个构造成矿演化阶段包括1.8~1.4Ga、500~420Ma、300~260Ma、180~120Ma、65~30Ma、23~7Ma等6个主金属成矿期,1.8~1.4Ga超大陆裂解事件形成与深地幔火山岩浆作用有关的大红山式海相火山喷流沉积改造型铁铜矿、金川式与镁铁—超镁铁质岩有关的铜镍硫化物浆矿床,500~420Ma、300~260Ma和180~120Ma特提斯裂解环境下形成罗布莎式地幔剪切—改造脉型(豆荚状)铬铁矿床、呷村式海相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等,180~120Ma、65~30Ma和23~7Ma是青藏高原自北而南板内伸展环境下大规模成矿期,形成驱龙式斑岩铜矿床、哀牢山式剪切带型金矿床、金顶式陆相盆地沉积型铅锌矿床,构成一个完整的地球系统成矿动力学演化体系.
引用
收藏
页码:723 / 742
页数:20
相关论文
共 66 条
[1]   西藏冈底斯尼雄超大型富铁矿的成矿地质特征 [J].
曹圣华 ;
李德威 ;
余忠珍 ;
袁建芽 ;
吴旭铃 ;
胡为正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7, (03) :328-334
[2]   藏南查拉普岩金矿床特征、发现及时代约束 [J].
郑有业 ;
多吉 ;
马国桃 ;
陈静 ;
代芳华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7, (02) :185-193
[3]   东昆仑万保沟群火山岩(Pt2w)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背景 [J].
魏启荣 ;
李德威 ;
王国灿 .
矿物岩石, 2007, (01) :97-106
[4]   西藏4.1Ga碎屑锆石年龄的发现 [J].
多吉 ;
温春齐 ;
郭建慈 ;
范小平 ;
李小文 .
科学通报, 2007, (01) :19-22
[5]  
SHRIMP zircon U-Pb dating for gabbro from the Tiding ophiolite in Tibet[J]. WANG Ran1,4, XIA Bin1, ZHOU Guoqing2, ZHANG Yuquan1, YANG Zhiqing3, LI Wenqian1,WEI Dongliang1, ZHONG Lifeng1 & XU Lifeng11. Key Laboratory of Marginal Sea Geology, 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640, China;2. Department of Geo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3. Beijing SHRIMP Center,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37, China;4. Gradua
[6]   冈底斯斑岩铜矿成矿模式 [J].
芮宗瑶 ;
侯增谦 ;
李光明 ;
刘波 ;
张立生 ;
王龙生 .
地质论评, 2006, (04) :459-466
[7]   藏西班公湖斑岩铜矿带的形成时代与成矿构造环境 [J].
曲晓明 ;
辛洪波 .
地质通报, 2006, (07) :792-799
[8]   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的科学问题 [J].
李德威 ;
庄育勋 .
地质科技情报, 2006, (02) :1-10+18
[9]   西藏马攸木金矿成矿背景与成矿阶段 [J].
郭建慈 ;
多吉 ;
温春齐 ;
陈惠强 ;
范小平 ;
李小文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6, (01) :60-66
[10]   藏南罗布莎蛇绿岩辉绿岩中锆石SHRIMP测年 [J].
钟立峰 ;
夏斌 ;
周国庆 ;
张玉泉 ;
王冉 ;
韦栋梁 ;
杨之青 .
地质论评, 2006, (02) :224-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