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地坝“淤满”后的水沙效应及防控对策

被引:7
作者
高海东 [1 ,2 ]
贾莲莲 [3 ]
庞国伟 [4 ]
袁水龙 [2 ]
机构
[1] 西安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2] 西安理工大学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
[4]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淤地坝; 水沙变化; “异地效应”;
D O I
10.16843/j.sswc.2017.02.018
中图分类号
S157.3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黄土高原大规模的淤地坝建设在减少黄河泥沙以及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在淤地坝"淤满"的极端条件下,关于其水沙效应变化及防治对策的研究还较少涉及。经分析,淤地坝"淤满"后:1)坝控范围内坡度降低,径流长度减少,沟道比降降低,而横断面由原来的"V"型沟道,演变为"U"型沟道;2)以关地沟4号坝为例,使用RUSLE计算,修建淤地坝前,坝控范围内平均每年土壤侵蚀模数为4 472 t/(km2·a),淤满后,土壤侵蚀模数下降至4 019 t/(km2·a),降幅约10%,"原地"减蚀作用显著,从修建至淤满阶段,拦沙作用巨大;3)淤地坝淤满后,坝地流速显著降低,从修建淤地坝前的0.83 m/s降至0.27 m/s,但坝体外坡的流速显著增加,特别是坡底,最大流速可达3.76 m/s;4)淤地坝淤满后,淤地坝"异地"减蚀作用会降低。基于上述变化,针对淤地坝淤满后的极端条件,本文提出如下防治对策:1)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溢洪道为主体,完善沟道排洪设施布设,提高支沟内以及支沟与主沟的连通度,提升排洪能力;2)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科学合理植树种草、修建梯田,加强坡面治理,减少坡面来水来沙,消耗和分散坡面来水侵蚀能量,降低坝地淤满后被损毁的风险;3)采取"截水沟和排水沟相结合,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做好坝体陡坡防治,提高坝体外边坡植被覆盖度。研究结果以期为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引用
收藏
页码:140 / 14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Assessment of soil erosion using RUSLE and GIS: a case study of the Yangou watershed in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J].
Tang, Qing ;
Xu, Yong ;
Bennett, Sean J. ;
Li, Yang .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2015, 73 (04) :1715-1724
[2]  
An efficient unstructured MUSCL scheme for solving the 2D shallow water equations.[J].Jingming Hou;Qiuhua Liang;Hongbin Zhang;Reinhard Hinkelmann.Environmental Modelling and Software.2015,
[3]  
Extension of a GIS procedure for calculating the RUSLE equation LS factor.[J].Hongming Zhang;Qinke Yang;Rui Li;Qingrui Liu;Demie Moore;Peng He;Coen J. Ritsema;Violette Geissen.Computers and Geosciences.2013,
[4]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概论.[M].黄河上中游管理局; 编著.黄河水利出版社.2011,
[5]   基于修正简易模型的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降雨侵蚀力分布特征 [J].
钟莉娜 ;
王军 ;
赵文武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6, 14 (05) :8-14
[6]   陕北黄河中游淤地坝拦沙功能失效的判断标准 [J].
高云飞 ;
郭玉涛 ;
刘晓燕 ;
何兴照 .
地理学报, 2014, 69 (01) :73-79
[7]   小流域地貌部位和土地利用类型对侵蚀产沙影响的Cs法研究 [J].
侯建才 ;
李占斌 ;
李勉 ;
王民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7, (02) :36-39
[8]   黄河中游地区淤地坝减洪减沙及减蚀作用研究 [J].
冉大川 ;
罗全华 ;
刘斌 ;
王宏 .
水利学报, 2004, (05) :7-13
[9]   黄土高原水平梯田的蓄水保土效益分析 [J].
吴发启 ;
张玉斌 ;
王健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4, (01) :34-37
[10]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作物覆盖因子计算 [J].
张岩 ;
刘宝元 ;
史培军 ;
江忠善 .
生态学报, 2001, (07) :1050-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