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Ma以来海陆记录的轨道-构造尺度东亚季风的演化以及西北内陆的干旱化

被引:25
作者
马小林
田军
机构
[1]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2 [古气候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对比分析中国内陆、南海和西北太平洋15Ma以来的构造和气候记录,本文探讨了构造和轨道尺度上东亚季风和西北内陆的干旱化历史。构造尺度上,在中中新世以来全球变冷的格局下,东亚冬季风逐步增强。而东亚夏季风表现出从10Ma开始逐渐减弱,4Ma再次增强的阶段性变化。我们推测在11.16~7.00Ma,由于青藏高原向东北方向的扩张,导致高原东北缘和西秦岭之间可能存在水汽通道,夏季风降水可以通过水汽通道到达青藏高原的东北缘。7~8Ma之后水汽通道可能全部关闭,加上全球变冷和夏季风的减弱,西北内陆全面干旱,同时高原东北缘的隆升也提供了粉尘物源,风尘开始大面积堆积。2.75Ma以来,在冰期-间冰期旋回上,夏季风变化领先冬季风约30ka,分析表明冬季风与北极冰盖的强迫联系紧密,而夏季风同时受到高纬冰盖和低纬过程的驱动。
引用
收藏
页码:1320 / 1330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58 条
[1]   风积地层中铁矿物随环境变化及其启示 [J].
刘秀铭 ;
吕镔 ;
毛学刚 ;
温昌辉 ;
俞鸣同 ;
郭雪莲 ;
陈家胜 ;
王涛 .
第四纪研究, 2014, 34 (03) :443-457
[2]   磁性矿物在成土过程中的生成转化机制及其气候意义 [J].
胡鹏翔 ;
刘青松 .
第四纪研究, 2014, 34 (03) :458-473
[3]   甘肃灵台邵寨红粘土的磁性地层及其色度记录 [J].
程瑜 ;
乔彦松 ;
刘宗秀 ;
李敬卫 ;
彭莎莎 ;
李朝柱 ;
綦琳 ;
王燕 .
第四纪研究, 2014, 34 (02) :391-398
[4]  
Evolution of the monsoon and dry climate in East Asia during late Cenozoic:A review.[J].LU HuaYu;GUO ZhengTang;.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4, 01
[5]   影响赤铁矿中铝替代量的因素及其环境意义探讨 [J].
姜兆霞 ;
刘青松 .
第四纪研究, 2012, 32 (04) :608-614
[6]   黄土高原西部红粘土岩石磁学性质及其指示的亚洲内陆中中新世气候变化特征 [J].
赵辉 ;
强小科 ;
敖红 ;
徐新文 ;
孙玉芳 ;
陈艇 .
第四纪研究, 2012, 32 (04) :690-699
[7]   兰州九州台黄土磁性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研究 [J].
刘现彬 ;
夏敦胜 ;
贾佳 ;
魏海涛 ;
赵爽 ;
李冠华 ;
于英鹏 .
第四纪研究, 2012, 32 (04) :761-770
[8]  
New eolian red clay sequence on the western Chinese Loess Plateau linked to onset of Asian desertification about 25 Ma ago.[J]..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1, 01
[9]  
The veget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during Neocene and Early Quaternary in Jiuxi Basin; China.[J]..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2005, 05
[10]  
Overview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onsoon Experiment.[J].丁一汇;李崇银;柳艳菊.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4,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