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09 条
滑坡型堰塞湖形成与保留条件分析——基于文献总结和青藏高原东缘南北向深切河谷研究
被引:5
作者:
李海龙
[1
,2
]
张岳桥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来源:
关键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42.22 [滑坡];
P343.3 [湖泊、水库];
学科分类号:
0837 ;
摘要:
在青藏高原东缘的南北向深切河谷内发育大量大型的、可保留万年甚至数万年的古堰塞湖沉积。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些古堰塞湖形成和长久保留呢?本文从构造、气候、堰塞湖结构、构造等方面探讨了该问题。从构造地貌角度来看,青藏高原向东的构造挤出作用控制了其东缘特殊的南北向河流系统。该系统流经区域具有频发的地震和复杂的深切河谷地貌,是形成大型堰塞湖的有利位置。当堰塞湖形成后,其体积、集水区面积、堰塞坝的高度、长度、内部结构均影响着堰塞湖的稳定性。大型的、串珠状堰塞湖构成大型的、连续的“阶梯一深潭”系统,形成重要的河流裂点,有效的消耗了水流动能,延缓堰塞湖的损坏。从气候角度来看,四万年以来气候变化与堰塞湖的形成及保留关系密切。40~25ka的间冰阶降雨丰富、高原湖面升高、河流卸载能力较强。这一时期丰富的降雨和河流深切作用易引起滑坡和堵塞事件。25~15ka的冰期,河流卸载能力减弱而堆积能力增强,有利于堰塞湖的保存。全新世以来,气候变暖伴随着冰川融化与河流卸载能力增强,促使早期堰塞湖发生快速消亡。从堰塞坝的组成来看,地震引起的滑坡和岩崩是堰塞坝重要物质来源,可形成良好而坚固的堰塞坝体。其受到流水切割易出现窄深型溃口,使得湖相地层以阶地形式保留下来。最后,本文从地球系统的角度谨慎的探讨了堰塞湖这一特殊地表剥蚀-沉积过程所蕴含的构造-气候耦合的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71 / 87
页数:17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