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粒分析揭示浙江跨湖桥遗址人类的食物构成

被引:35
作者
杨晓燕 [1 ]
蒋乐平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关键词
淀粉粒分析; 炭化残留物; 古代食谱; 跨湖桥遗址; 浙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81 [古人类学];
学科分类号
060305 ; 0709 ; 070903 ;
摘要
利用淀粉粒分析方法,对浙江跨湖桥遗址(8000~7000cal a BP)出土陶釜内底残片上的残留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陶片内壁附着的炭化"锅巴"内包含了种类丰富的植物淀粉粒.根据淀粉粒形态大小和表面特征,可划分为7类8种,包括来自禾本科稻属(Oryza spp.)、薏苡属薏米(Coix chinensis T.)、豆科小豆属(Vigna spp.)、壳斗科栎属(Quercus spp.)以及很有可能是七叶树科七叶树属(Asuculus spp.)种子和果实的淀粉粒,而其余的淀粉粒由于现代淀粉粒形态数据的缺乏无法鉴定.除此之外,在残留物中还观察到针叶材的具有具缘纹孔的管胞,这可能表明有些食物在加工过程中使用了针叶材制作的工具.陶片残留物中淀粉粒的多样性表明了陶釜所加工食物的多样性以及当时人类饮食结构的多样性.
引用
收藏
页码:600 / 60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雕龙碑遗址出土器物残留淀粉粒分析 [J].
陶大卫 ;
杨益民 ;
黄卫东 ;
吴妍 ;
吴耀利 ;
王昌燧 .
考古, 2009, (09) :92-96
[2]   北京平谷上宅遗址磨盘磨棒功能分析:来自植物淀粉粒的证据 [J].
杨晓燕 ;
郁金城 ;
吕厚远 ;
崔天兴 ;
郭京宁 ;
刁现民 ;
孔昭宸 ;
刘长江 ;
葛全胜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 39 (09) :1266-1273
[3]   古代残留物分析在考古中的应用 [J].
杨益民 .
南方文物, 2008, (02) :20-25
[4]  
中国北方主要坚果类淀粉粒形态对比[J]. 杨晓燕,孔昭宸,刘长江,张芸,葛全胜.第四纪研究. 2009 (01)
[5]  
植物考古[M]. 科学出版社 , 刘长江, 2008
[6]  
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M]. 中国农业出版社 , 董玉琛,刘旭总主编, 2006
[7]  
淀粉糖[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张力田编著, 1998
[8]  
Starch Residues on Undecorated Lapita Pottery from Anir, New Ireland[J] . Alison Crowther.Archaeology in Oceania . 2005 (2)
[9]  
The Presence of Starch Grains on Prehistoric Stone Tools from the Humid Neotropics: Indications of Early Tuber Use and Agriculture in Panama[J] . D.R. Piperno,I. Holst.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 1998 (8)
[10]  
Plants and people from the Early Neolithic to Shang periods in North China. Gyoung-Ah L,Gary W C,Liu Let al. Proceedings of National Academy ofScience ofthe United States ofAmerica .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