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学校化社会”:今天还能怎样看?

被引:4
作者
马维娜
机构
[1]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去学校化社会”; 儿童与成人; 技术与教育; 学校与社会;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40-052 [教育社会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去学校化社会"既具有深刻的逻辑合理性,又具有历史的不可能性,在这种逻辑-历史的悖论面前,今天还能怎样看?既然学校废除并无可能也没必要,儿童与成人的关系还能怎样看?假如儿童与成人始终不被区分,儿童仍有可能被放置学校;即使儿童与成人相互区分且区别对待,儿童权利也并非就能行使实效;儿童与成人无法截然区分存在多重复杂,需要重新学会"在一起"。既然学习网络、学习资源只是特定时境下的构想与设计,技术与教育的关系还能怎样看?网络传播的"过度"省略症,可能选择性遮蔽教育全方位信息;资源利用的"不及"程序病,可能退隐技术的多重意义;人与技术的双向奴役,可能造成教育的双向缺损。既然学校还会继续存在,学校化社会的现实还会继续存在,学校与社会的关系还能怎样看?作为"中庸"之境的合宜选择,不是去学校,而是去"过度化学校";不是去学校与社会,而是去"过度化学校与社会";不是去学校化社会,而是去"过度学校化社会"。
引用
收藏
页码:1 / 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去学校化社会.[M].伊万·伊利奇.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
[2]  
初中发展.[M].彭钢;马维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3]  
二手时间.[M].阿列克谢耶维奇.中信出版社.2016,
[4]  
中国儒学之精神.[M].郭齐勇; 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5]  
道德教育.[M].(法)爱弥尔·涂尔干(EmileDurkheim)著;陈光金;沈杰;朱谐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  
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M].苏智欣;胡玲;陈建华译;约翰·I.古得莱得(JohnI.Goodlad)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  
童年的消逝.[M].(美) 波兹曼;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   超越乌托邦与敌托邦——教育技术应用的技术现象学审视 [J].
陈向阳 .
江苏教育, 2016, (22) :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