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残塬沟壑区流域次生植被物种分布的地形响应

被引:15
作者
王盛萍 [1 ]
张志强 [2 ]
张建军 [3 ]
朱金兆 [2 ,3 ]
郭军庭 [2 ]
唐寅 [2 ]
机构
[1] 华北电力大学中加能源与环境研究院
[2]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 山西吉县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关键词
GAM模拟; 地形因子; 次生植被物种; 响应变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研究流域次生植被物种对地形因子的响应规律,识别影响次生植被物种分布的主要地形因子,是流域近自然植被生态恢复和重建的基础。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模块和地形分析模块TauDEM,并与统计软件SPLUS2000中的GRASP工具相结合,建立了位于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山西省吉县蔡家川流域次生植被各个物种分布基于地形因子的广义相加模型(GAM)。模型中的地形因子包括:海拔、坡向、坡度、平面曲率、坡位指数(SPI)、地形湿度指数(TWI)、单宽汇水面积(SCA)等。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测试中AUC值表明:大部分测试物种(约62%)拟合模型效果较好,且模型较为稳定。总体来看,研究流域次生植被物种分布体现了水分限制的空间分异特征:阴坡各物种分布概率较大,且随海拔升高而减小。影响研究流域次生植被物种空间分布的潜在重要因子为海拔和坡向,而单宽汇水面积(SCA)和地形湿度指数(TWI)虽然是多个物种响应模型的预测因子,但受高一级尺度海拔的影响,SCA与TWI对物种分布的影响作用较小;坡度影响作用最小。据此,在流域植被恢复和防护林建设目标区选择及立地条件划分时应首先以海拔和坡向为依据,单宽汇水面积(SCA)和地形湿度指数(TWI)则可以作为次一级立地分类依据,而坡度则仅能作为最后一级的分类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6102 / 6112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黄土高原防护林建设的恢复生态学与生态水文学基础 [J].
王盛萍 ;
张志强 ;
张化永 ;
孙阁 .
生态学报, 2010, 30 (09) :2475-2483
[2]   贺兰山西坡植被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J].
郑敬刚 ;
董东平 ;
赵登海 ;
何明珠 ;
李新荣 .
生态学报, 2008, (09) :4559-4567
[3]   白豆杉的地理分布及潜在分布区估计 [J].
徐晓婷 ;
杨永 ;
王利松 .
植物生态学报, 2008, (05) :1134-1145
[4]   延河流域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分布预测——广义相加模型及其应用 [J].
温仲明 ;
赫晓慧 ;
焦峰 ;
焦菊英 .
生态学报, 2008, (01) :192-201
[5]   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天然林景观中主要木本植物关键种的潜在分布 [J].
张志东 ;
臧润国 .
植物生态学报, 2007, (06) :1079-1091
[6]   地形对森林群落年龄及其空间格局的影响 [J].
胡志伟 ;
沈泽昊 ;
吕楠 ;
赵俊 ;
李道兴 ;
陈华 ;
王功芳 .
植物生态学报, 2007, (05) :814-824
[7]   基于植物-地形关系的物种丰富度空间格局预测——GAMs途径的一种应用 [J].
沈泽昊 ;
赵俊 .
生态学报, 2007, (03) :953-963
[8]   黄土高原祖厉河流域潜在植被分布模拟研究 [J].
赵传燕 ;
冯兆东 ;
南忠仁 ;
李守波 .
地理学报, 2007, (01) :52-61
[9]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自然恢复植物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J].
白文娟 ;
焦菊英 ;
马祥华 ;
温仲明 ;
焦峰 .
西北植物学报, 2005, (07) :1317-1322
[10]   黄土高原地区降水资源特征及其对植被分布的可能影响 [J].
余卫东 ;
闵庆文 ;
李湘阁 .
资源科学, 2002, (06) :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