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中国抗争运动研究评述

被引:35
作者
李德满
机构
[1] 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
抗争运动; 机制分析; 比较研究;
D O I
10.15992/j.cnki.31-1123/c.2009.06.011
中图分类号
C912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学科分类号
1407 ;
摘要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抗争运动爆发的频度和影响力不断增长,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海内外关于这一题域的研究也日渐兴起。这一研究题域在概念谱系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以过程分析、结构分析和机制分析作为其主要的分析路径,以集体行动、日常抵抗、社会动员以及政治过程等理论为指导,并特别关注抗争运动与民主政治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规范性实证研究的比例正在上升,定量研究和比较研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引用
收藏
页码:189 / 209+227 +227
页数:22
相关论文
共 60 条
[41]   城市业主维权运动:特点及其影响 [J].
邹树彬 .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05) :44-49
[42]   城市拆迁的利益冲突:一个社会学解析 [J].
李怀 .
西北民族研究, 2005, (03) :50-58
[43]   建构公民政治:业主集体行动策略及其逻辑——以深圳市宝安区滢水山庄业主维权行动为例 [J].
孟伟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03) :67-72+79
[45]   冲突的策略 以S市三峡移民的生活适应为例 [J].
翁定军 .
社会, 2005, (02) :112-136
[46]   城市社区民主建设与制度性约束 上海市居委会改革个案研究 [J].
石发勇 .
社会, 2005, (02) :50-77
[47]   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研究 [J].
李培林 .
社会, 2005, (01) :7-27
[49]   群体性事件与法治发展的社会基础 [J].
邱泽奇 .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05) :54-59+96
[50]   2003年人大代表竞选的群体效应:北京与深圳比较 [J].
邹树彬 ;
唐娟 ;
黄卫平 .
人大研究, 2004, (04) :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