粳稻谷粒性状遗传效应分析

被引:4
作者
马洪文 [1 ]
代晓华 [2 ]
王昕 [1 ]
王坚 [1 ]
强爱玲 [1 ]
刘炜 [1 ]
史延丽 [1 ]
机构
[1] 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
[2] 宁夏大学农学院
关键词
粳稻; 谷粒性状; 遗传效应; 加性-显性遗传模型; 超亲优势;
D O I
10.13207/j.cnki.jnwafu.2006.01.004
中图分类号
S511.22 [];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以489A等6个不育系和94FR 30等6个恢复系配制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采用数量性状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对粳稻谷粒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粳稻谷粒的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长厚比等性状主要受基因的显性效应控制;显性方差比率(VD/Vp)约为加性方差比率(VA/Vp)的2倍,宽厚比和千粒重主要受基因的加性效应控制;在谷粒性状F1代的超亲优势(Hpb)预测中,各性状都有正向超亲优势的群体出现。
引用
收藏
页码:20 / 24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稻谷粒形与稻米主要品质性状的关系 [J].
徐正进 ;
陈温福 ;
马殿荣 ;
吕英娜 ;
周淑清 ;
刘丽霞 .
作物学报, 2004, (09) :894-900
[2]   粳稻粒重与稻米外观品质的相关性 [J].
张亚东 ;
汤述翥 ;
江宇飞 ;
孙叶 ;
孙红芹 ;
林静 .
江苏农业学报, 2004, (02) :70-75
[3]   粳稻粒形遗传初步研究 [J].
杨联松 ;
白一松 ;
陈多璞 ;
杨剑波 ;
丁超尘 .
杂交水稻, 2002, (06) :48-50
[4]   粳型杂种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表达 [J].
李欣 ;
莫惠栋 ;
王安民 ;
徐辰武 ;
朱毅华 ;
于恒秀 .
中国水稻科学, 1999, (04) :197-204
[5]   二棱大麦熟期性状的遗传研究 [J].
徐绍英 ;
闫新甫 ;
陈庆良 ;
李碧秋 ;
朱军 .
生物数学学报, 1998, (01) :74-79
[6]   早籼粒形的遗传和改良 [J].
石春海,申宗坦 .
中国水稻科学, 1995, (01) :27-32
[7]   早籼稻谷粒性状遗传效应的分析 [J].
石春海,申宗坦 .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1994, (04) :405-410
[8]   杂交水稻谷粒性状的遗传分析 [J].
符福鸿 ;
王丰 ;
黄文剑 ;
彭惠普 ;
伍应运 ;
黄德娟 .
作物学报, 1994, (01) :39-45
[9]  
遗传模型分析方法[M]. 中国农业出版社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教育司主编,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