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莱州湾及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

被引:46
作者
周红
华尔
张志南
机构
[1]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种类组成; 群落结构; 莱州湾; 渤海;
D O I
10.16441/j.cnki.hdxb.2010.08.012
中图分类号
Q958.8 [水生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2006年11月在莱州湾及邻近海域的25个站位进行大型底栖动物取样调查。运用PRIMER软件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多变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莱州湾及黄河口邻近海域与渤海中部为2个不同的群落,这2个群落在各类群的丰度、生物量和种类组成上有所不同:渤海中部群落以耳口露齿螺(Ringicula (Ringicula) doliaris)、豆形凯利蛤(Kellia porculus)、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tata)和塞切尔泥钩虾(Eriopisella sechellensis)为优势种类,而湾内群落则以小亮樱蛤(Nitidotellina minuta)、杯尾水虱(Cythura sp.)、中华蜾赢蜚(Corophium sinense)和不倒翁虫为代表。莱州湾西部黄河口外的3个站位构成了不同于湾内其它站位的亚群落,该群落主要以日本强鳞虫(Sthenolepis japonica)、日本倍棘蛇尾(Amphioplus japonicus)、理蛤(Theora lata)和细长涟虫(Iphinoe tenera)为代表。群落结构的这种差异主要与水深、底盐、底温和底氧的变化有关,同时也受到沉积物Chla含量和异质性系数等沉积环境因子的影响。研究海域的水层环境条件主要与水深和离岸的远近有关,而沉积环境条件特别是粒度组成主要受到黄河的影响,自西向东颗粒由细变粗,异质性增加,粉砂-黏土含量下降。沉积环境梯度的变化及其对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在莱州湾较渤海中部更加明显。与1980年代和90年代相比,莱州湾及渤海中部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发生了改变,总的来说是朝向更小型的多毛类和甲壳类比例增加,而体型较大的棘皮动物和双壳类软体动物种类减少的方向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80 / 8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胶州湾西北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研究 [J].
袁伟 ;
张志南 ;
于子山 ;
邓可 .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S1) :91-97
[2]   渤海湾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Macrofauna)初步研究 [J].
房恩军 ;
李军 ;
马维林 ;
陈卫 ;
王麒麟 .
现代渔业信息, 2006, (10) :11-15
[3]   渤海中、南部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 [J].
韩洁 ;
张志南 ;
于子山 .
生态学报, 2004, (03) :531-537
[4]   渤海中、南部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J].
韩洁 ;
张志南 ;
于子山 .
生物多样性, 2003, (01) :20-27
[5]   渤海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的研究 [J].
韩洁 ;
张志南 ;
于子山 .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06) :889-896
[6]   黄河口水下三角洲及其邻近水域线虫群落结构的比较研究 [J].
张志南 ;
周红 ;
郭玉清 ;
慕芳红 .
海洋与湖沼, 2001, (04) :436-444
[7]   胶州湾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的变化 [J].
毕洪生 ;
孙松 ;
孙道元 .
海洋与湖沼, 2001, (02) :132-138
[8]   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现状 [J].
李新正 ;
于海燕 ;
王永强 ;
帅莲梅 ;
张宝琳 ;
刘瑞玉 .
生物多样性, 2001, (01) :80-84
[9]   莱州湾及黄河口水域渔业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 [J].
邓景耀 ;
金显仕 .
动物学研究, 2000, (01) :76-82
[10]   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J].
金显仕 ;
邓景耀 .
生物多样性, 2000, (01) :6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