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视角下工业遗产的功能置换和意义诠释——广州红专厂的案例研究

被引:20
作者
范晓君 [1 ]
徐红罡 [2 ,3 ]
机构
[1] 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2]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3] 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
关键词
工业遗产; 诠释; 创意产业园; 再利用;
D O I
10.13959/j.issn.1003-2398.2015.05.004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化专题研究];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研究广州红专厂的空间功能置换和游客感知,空间功能的置换具体表现为物质载体工业建筑和机器设备的外观改造及用途变化,而游客感知则通过分析游客对工业遗产空间的感知情况,探讨空间置换后产生和传达出的意义。通过比较这些意义与工业遗产价值的关系,可以更好的理解工业遗产空间的消费主义改造方式,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创意产业空间所体现的当今社会对工业遗产的态度。研究发现,游客将红专厂理解为一个文化艺术和休闲消费的场所,而不是工业文明的记忆空间。红专厂工业空间的创意产业园式改造,传递出的已经不是工业文化的内涵,而是新的消费意义,实际上是工业文化向消费文化转变的过程。这种再利用方式与真正意义上的工业遗产保护是有所偏离的。
引用
收藏
页码:22 / 2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36 条
[1]   工业遗产再利用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以广州T.I.T创意园为例 [J].
谢涤湘 ;
褚文华 .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4, 40 (04) :273-276+281
[2]   广州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特点及制度影响因素 [J].
范晓君 ;
徐红罡 .
中国园林, 2013, 29 (09) :85-89
[3]   工业遗产原真性游客感知的调查研究:上海案例 [J].
林涛 ;
胡佳凌 .
人文地理, 2013, 28 (04) :114-119
[4]   工业遗产再利用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研究 [J].
谢涤湘 ;
陈惠琪 ;
邓雅雯 .
工业建筑, 2013, 43 (03) :36-39+107
[5]   工业遗产的社会建构及旅游再利用:中国与德国的比较研究 [J].
范晓君 ;
Dietrich Soyez ;
代姗姗 .
思想战线, 2012, (06) :123-128
[6]   德国工业遗产的形成发展及多层级再利用 [J].
范晓君 ;
徐红罡 ;
Dietrich Soyez ;
代姗姗 .
经济问题探索, 2012, (09) :171-176
[7]   城市工业遗产保护更新——一种构建创意城市的重要途径 [J].
王晶 ;
李浩 ;
王辉 .
国际城市规划, 2012, 27 (03) :60-64
[8]   从“原真性”实践反思中国遗产保护——以宏村为例 [J].
徐红罡 ;
万小娟 ;
范晓君 .
人文地理, 2012, (01) :107-112
[9]   创意产业与产业遗产改造再利用的结合——以南京为例 [J].
蒋楠 ;
王建国 .
现代城市研究, 2012, 27 (01) :64-71
[10]   地方性形成机制的结构主义与人文主义分析——以798和M50两个艺术区在城市地方性塑造中的作用为例 [J].
周尚意 ;
杨鸿雁 ;
孔翔 .
地理研究, 2011, 30 (09) :1566-1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