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薪酬感知域差”与离职决策研究——基于“齐当别”决策模型视角

被引:15
作者
熊冠星 [1 ]
李爱梅 [1 ]
王笑天 [1 ]
蔡晓红 [2 ,3 ]
魏子晗 [2 ,3 ]
机构
[1]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
[2] 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
“齐当别”模型; 薪酬感知域差; 离职倾向; 无边界职业生涯;
D O I
10.14120/j.cnki.cn11-5057/f.2017.09.017
中图分类号
F272.92 [人事管理];
学科分类号
1201 ;
摘要
薪酬差距与离职是管理者、管理学者与心理学者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传统离职研究以组织的视角关注内部薪酬差距对离职的"推动"作用,新时代无边界职涯背景要求离职研究以个体决策者为中心,聚焦外部薪酬差距对离职的"拉动"作用。本研究基于"齐当别"决策模型的视角,运用行为决策的研究范式,探讨了外部工作机会薪酬比较的"薪酬感知域差"对离职决策的拉动影响机制。文章包括两项调查研究与一项实验研究:(1)针对160名企业员工,研究1a运用薪酬数值法与现状薪酬锚定法同时测量"薪酬感知域差",探索了"薪酬感知域差"与离职倾向的关系,并检验了职位等级在其中的调节效应;(2)为排除个体主观比例尺的可能影响,研究1b,针对242名企业员工,以增加比例尺赋值的现状薪酬锚定任务对"薪酬感知域差"进行了测量,再次对"薪酬感知域差"、离职倾向与职位等级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3)在两项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2在实验室设计离职情境,操纵"薪酬感知域差",探索其对离职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薪酬感知域差"正向预测离职倾向,职位等级在其中起增强的调节作用。本文完善了薪酬差距的指标体系,推动了离职搜寻过程中不确定性离职决策机制的探索,并为个体感知的外界薪酬如何"拉动"个体离职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
引用
收藏
页码:193 / 204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高绩效人力资源实践活动对员工流失率的协同与互补效应研究 [J].
彭娟 ;
张光磊 ;
刘善仕 .
管理评论, 2016, 28 (05) :175-185
[2]   团队薪酬激励效应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与研究框架 [J].
刘颖 ;
张正堂 ;
段光 .
管理评论, 2015, 27 (12) :151-163
[3]   “限薪令”会产生作用吗?——一个基于不完全契约视角的理论分析 [J].
田妮 ;
张宗益 .
管理评论, 2015, 27 (04) :122-131
[4]  
无边界职涯背景下的离职:重回决策者中心[J]. 吴杲,杨东涛.心理科学进展. 2015(02)
[5]  
基于三参照点理论的薪酬差距与离职决策的分析[J]. 熊冠星,李爱梅,王晓田.心理科学进展. 2014(09)
[6]  
决策心理[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李纾, 2015
[7]  
Executive Pay Matters: Looking Beyond the CEO to Explore Implications of Pay Disparity on Non‐CEO Executive Turnover and Firm Performance[J] . Seema Pissaris,Angela Heavey,Peggy Golden.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 2017 (2)
[8]  
Internal and External Networking Differentially Predict Turnover Through Job Embeddedness and Job Offers[J] . Caitlin M. Porter,Sang Eun Woo,Michael A. Campion.Personnel Psychology . 2016 (3)
[9]  
Workgroup Salary Dispersion and Turnover Intention in China: A Contingent Examination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the Dual Deprivation Path Explanation[J] . Wei He,Li‐Rong Long,B?rd Kuvaas.Hum Resour Manage . 2016 (2)
[10]   The impact of prior stock market reactions on risk taking in acquisitions [J].
Kumar, M. V. Shyam ;
Dixit, Jaya ;
Francis, Bill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5, 36 (13) :2111-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