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一次罕见持续重度污染事件的成因分析

被引:9
作者
姚日升 [1 ,2 ,3 ]
涂小萍 [1 ,2 ,3 ]
张小伟 [4 ]
徐迪峰 [1 ]
杨栋 [1 ]
顾小丽 [1 ]
机构
[1] 宁波市气象台
[2] 宁波大学宁波市非线性海洋和大气灾害系统协同创新中心
[3] 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4] 浙江省气候中心
基金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大气环境学; 空气质量; 数值模拟; WRF/CALMET; 边界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1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2013年12月1—10日宁波市出现历史罕见持续性重度污染事件。基于常规天气观测、浙江省自动气象站、宁波慈溪边界层风廓线雷达和凉帽山岛370 m高塔、宁波市和舟山市污染物监测等资料,应用美国NOAA HYSPLIT4模式进行粒子后向轨迹分析,并将CALMET诊断模式应用到WRF中尺度数值模式输出,对本次污染发展和消散过程宁波市3 km以下气象要素进行精细化诊断分析,计算通风系数。结果表明:(1)合适的环流背景是污染发展和持续的主要原因。气溶胶粒子浓度升高过程中有3次弱冷空气影响,主要表现在800 m以上层次,为粒子的输送提供了好的动力条件,却又不影响边界层风速和稳定性。弱冷空气间歇期风力弱,风向快速变化,利于粒子的循环滞留。(2)污染发展和持续阶段宁波市区3000 m以下持续弱下沉气流,夜间边界层高度低,200 m以下存在明显逆温层,导致气溶胶粒子在低层的堆积和能见度的降低。(3)污染发展和持续阶段夜间通风系数均小于1 m2/s,扩散条件很差,而污染消散阶段通风系数明显增大。没有外源性粒子输入时,通风系数与气溶胶粒子浓度成负相关。
引用
收藏
页码:342 / 355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38 条
[1]   江苏地区一次罕见持续性强浓雾过程的成因分析 [J].
焦圣明 ;
朱承瑛 ;
朱毓颖 ;
袁成松 ;
祖繁 ;
孙康远 .
气象学报, 2016, 74 (02) :200-212
[2]   1980~2013年安徽霾天气变化趋势及可能成因 [J].
石春娥 ;
王喜全 ;
李元妮 ;
邓学良 ;
杨元建 ;
温华洋 .
大气科学, 2016, 40 (02) :357-370
[3]   合肥市不同天气条件下大气气溶胶粒子理化特征分析 [J].
石春娥 ;
邓学良 ;
朱彬 ;
杨元建 ;
张浩 ;
吴必文 ;
王红磊 .
气象学报, 2016, 74 (01) :149-163
[4]   两次冰雹过程边界层气象要素变化特征 [J].
姚日升 ;
涂小萍 ;
杜坤 ;
丁烨毅 ;
朱佳敏 ;
杨豪 .
高原气象 , 2015, (06) :1677-1689
[5]   城市边界层高度变化特征与颗粒物浓度影响分析 [J].
杜川利 ;
唐晓 ;
李星敏 ;
陈闯 ;
彭燕 ;
董研 ;
董自鹏 .
高原气象, 2014, 33 (05) :1383-1392
[6]  
杭州灰霾天气超细颗粒浓度分布特征[J]. 陈秋方,孙在,谢小芳.环境科学. 2014(08)
[7]  
北京地区冬夏季持续性雾-霾发生的环境气象条件对比分析[J]. 廖晓农,张小玲,王迎春,刘伟东,杜佳,赵玲慧.环境科学. 2014(06)
[8]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灰霾天气研究进展 [J].
吴兑 ;
廖碧婷 ;
陈慧忠 ;
吴晟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4, 19 (02) :248-264
[9]   近50年我国雾和霾的长期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湿度的关系 [J].
丁一汇 ;
柳艳菊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4, 44 (01) :37-48
[10]   空气资源评估方法及其在城市环境总体规划中的应用 [J].
张南南 ;
万军 ;
苑魁魁 ;
王倩 ;
余向勇 .
环境科学学报, 2014, 34 (06) :1572-1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