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冰雹过程边界层气象要素变化特征

被引:15
作者
姚日升 [1 ]
涂小萍 [1 ]
杜坤 [2 ]
丁烨毅 [1 ]
朱佳敏 [3 ]
杨豪 [2 ]
机构
[1] 浙江省宁波市气象台
[2] 浙江省宁波市气象网络与装备保障中心
[3]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气象局
关键词
冰雹; 边界层; 气象要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2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基于常规气象观测、浙江省自动气象站、宁波多普勒雷达和凉帽山岛370 m高塔边界层资料,对宁波市2012年7月7日(个例1)和2013年3月22日(个例2)两次冰雹过程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发生在不同季节和天气背景下,个例1由强热对流单体所致,个例2则是具有高架雷暴特征的移动性强对流带所造成。地面流场都显示:雹暴前侧入流辐合带和后侧下沉气流辐散区相对雹暴中心位置变化不大,两次过程前部冷出流边界前沿距离降雹中心约8~10 km及其后约4 km处形成了下沉尾涡。雹暴前侧入流区边界层主要表现为气压下降、气流转向雹暴中心、风速及辐合加大等;而下沉辐散区则表现出天气要素的剧烈变化。个例1高塔处于冰雹前侧入流区,边界层气象要素变化低层先于高层,临近降雹时由于拖曳作用削弱了抽吸作用,近地层各气象要素均有短时间的反向变化。个例2高塔处于低层入流区时,风速增大也最先出现在塔层底部;雹暴过境时,冷高压出流造成高塔处边界层风向、风速剧烈变化,上下各层时间较一致。
引用
收藏
页码:1677 / 1689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浙江省北部一次灾害性大风多普勒雷达和边界层特征分析 [J].
涂小萍 ;
姚日升 ;
漆梁波 ;
沈翊 ;
孙长 ;
杨豪 .
高原气象, 2014, 33 (06) :1687-1696
[2]   一次寒潮过程的多种相态降水机理分析 [J].
张备 ;
尹东屏 ;
孙燕 ;
曾明剑 ;
王易 .
高原气象, 2014, (01) :190-198
[3]   利用雷达和卫星资料对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云结构特征分析 [J].
陈英英 ;
唐仁茂 ;
李德俊 ;
向玉春 ;
袁正腾 ;
王慧娟 ;
蔡淼 .
高原气象 , 2013, (04) :1148-1156
[4]   2012年初春华南“高架雷暴”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J].
吴乃庚 ;
林良勋 ;
冯业荣 ;
刘运策 ;
邓文剑 .
气象, 2013, 39 (04) :410-417
[5]   中国短时强对流天气的若干环境参数特征分析 [J].
樊李苗 ;
俞小鼎 .
高原气象, 2013, 32 (01) :156-165
[6]   夏末华北低槽尾部雹云的生成环境和结构特征 [J].
苏爱芳 ;
银燕 ;
蔡淼 .
高原气象, 2012, (05) :1376-1385
[7]   一次南方春季强对流过程中影响对流发展的环境场特征分析 [J].
陈涛 ;
张芳华 ;
宗志平 .
高原气象 , 2012, (04) :1019-1031
[8]   一次罕见飑前强降雹超级单体风暴特征分析 [J].
戴建华 ;
陶岚 ;
丁杨 ;
王元 ;
陈雷 .
气象学报, 2012, 70 (04) :609-627
[9]   2010年福建一次早春强降雹超级单体风暴对比分析 [J].
冯晋勤 ;
俞小鼎 ;
傅伟辉 ;
曹长尧 .
高原气象, 2012, (01) :239-250
[10]   济南“7.18”大暴雨中尺度分析 [J].
盛日锋 ;
王俊 ;
龚佃利 ;
陈西利 ;
张洪生 .
高原气象, 2011, 30 (06) :1554-1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