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冰雹过程边界层气象要素变化特征

被引:15
作者
姚日升 [1 ]
涂小萍 [1 ]
杜坤 [2 ]
丁烨毅 [1 ]
朱佳敏 [3 ]
杨豪 [2 ]
机构
[1] 浙江省宁波市气象台
[2] 浙江省宁波市气象网络与装备保障中心
[3]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气象局
关键词
冰雹; 边界层; 气象要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2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基于常规气象观测、浙江省自动气象站、宁波多普勒雷达和凉帽山岛370 m高塔边界层资料,对宁波市2012年7月7日(个例1)和2013年3月22日(个例2)两次冰雹过程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发生在不同季节和天气背景下,个例1由强热对流单体所致,个例2则是具有高架雷暴特征的移动性强对流带所造成。地面流场都显示:雹暴前侧入流辐合带和后侧下沉气流辐散区相对雹暴中心位置变化不大,两次过程前部冷出流边界前沿距离降雹中心约8~10 km及其后约4 km处形成了下沉尾涡。雹暴前侧入流区边界层主要表现为气压下降、气流转向雹暴中心、风速及辐合加大等;而下沉辐散区则表现出天气要素的剧烈变化。个例1高塔处于冰雹前侧入流区,边界层气象要素变化低层先于高层,临近降雹时由于拖曳作用削弱了抽吸作用,近地层各气象要素均有短时间的反向变化。个例2高塔处于低层入流区时,风速增大也最先出现在塔层底部;雹暴过境时,冷高压出流造成高塔处边界层风向、风速剧烈变化,上下各层时间较一致。
引用
收藏
页码:1677 / 1689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1]  
天气分析预报物理量计算基础[M]. 气象出版社 , 刘健文等主编, 2005
[12]  
云和降水物理[M]. 科学出版社 , 黄美元等 著, 1999
[13]  
Simulated convective lines with leading precipitation. Part I: Governing dynamics .2 Parker,Mathew D,Johnson,Richard H. Journal of the Atmospheric Sciences . 2004
[14]   黄河中下游一次MCC和中-β尺度强对流云团相互作用暴雨过程综合分析 [J].
井喜 ;
李社宏 ;
屠妮妮 ;
曹巧莲 ;
万红卫 ;
井宇 .
高原气象 , 2011, (04) :913-928
[15]   热力不均匀场对一次冰雹天气影响的诊断分析 [J].
刘一玮 ;
寿绍文 ;
解以扬 ;
王雪莲 ;
吕江津 ;
贾惠珍 .
高原气象 , 2011, (01) :226-234
[16]   2006年陕西两次强对流冰雹天气过程的对比分析 [J].
许新田 ;
王楠 ;
刘瑞芳 ;
郭大梅 ;
侯建忠 .
高原气象, 2010, 29 (02) :447-460
[17]   南京地区初夏一次阵风锋过程的分析与识别 [J].
夏文梅 ;
慕熙昱 ;
徐芬 ;
徐琪 ;
王可法 .
高原气象, 2009, 28 (04) :836-845
[18]   一次冰雹天气强对流(雹)云演变及超级单体结构的个例模拟研究 [J].
王秀明 ;
钟青 ;
韩慎友 .
高原气象 , 2009, (02) :352-365
[19]   2005年北京城区两次强冰雹天气的对比分析 [J].
王华 ;
孙继松 ;
李津 .
气象, 2007, (02) :49-56
[20]   Ekman边界层动力学的理论研究 [J].
谈哲敏 ;
方娟 ;
伍荣生 .
气象学报, 2005, (05) :543-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