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灰霾天气研究进展

被引:58
作者
吴兑 [1 ,2 ,3 ]
廖碧婷 [2 ]
陈慧忠 [2 ]
吴晟 [4 ]
机构
[1] 暨南大学大气环境安全与污染控制研究所
[2]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3]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
[4] 香港科技大学环境研究所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灰霾天气; 细粒子污染; 黑碳; 能见度恶化; 气流停滞区; 垂直输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气溶胶污染较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国内较早开展灰霾天气研究的地区,从灰霾标准、科学概念、长期变化趋势、细粒子污染本质、水平输送和垂直扩散能力以及气溶胶的光学特性和物理化学特性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气溶胶污染日趋严重,气溶胶云一年四季都出现,且长期稳定存在,重污染区位于珠江口以西的珠江三角洲西侧。灰霾天气主要出现在10月至次年4月。灰霾导致能见度恶化。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该地区的能见度急剧恶化,灰霾天气显著增加,其中有3次大的波动,分别代表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相伴随的粗颗粒气溶胶污染、硫酸盐+粗颗粒气溶胶污染、光化学过程的细粒子+硫酸盐和粗颗粒气溶胶的复合污染时期。雾和轻雾造成的低能见度的长期变化趋势,没有由于人类活动影响或经济发展影响带来的趋势性变化,其波动主要反映了气候波动固有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珠江三角洲能见度的恶化主要与细粒子关系比较大,PM10有一半年份的年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年均值浓度限值(70μg m–3),而细颗粒物(即PM2.5)各年都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年均值限值(35μg m–3),尤其是有些年份年均值浓度超过标准限值的2倍,细粒子浓度甚高。另外,近年细颗粒物占PM10的比重非常高,可达57%79%,黑碳气溶胶浓度非常高,月均值达到5.0~9.1μg m–3,黑碳气溶胶污染严重。和20余年前的资料相比较,细粒子在气溶胶中的比重有明显增加,有机碳和硝酸盐、铵盐的占比增加,而硫酸盐占比略有减少,钙占比明显减少。区域气流停滞区的形成是发生严重灰霾天气的主要气象条件,垂直输送能力不足也是加重灰霾天气的气象条件之一。
引用
收藏
页码:248 / 264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57 条
[1]   珠三角空气质量暨光化学烟雾数值预报系统 [J].
邓涛 ;
吴兑 ;
邓雪娇 ;
冯业荣 ;
郑君瑜 ;
刘乙敏 ;
谭浩波 ;
李菲 ;
毕雪岩 ;
蒋德海 .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3, (04) :62-68
[2]   不同酸性气体及相对湿度对海盐氯损耗过程的影响 [J].
陈慧忠 ;
吴兑 ;
廖碧婷 ;
毛夏 ;
庄红波 ;
李磊 ;
刘爱明 ;
李海燕 ;
李菲 .
环境科学学报, 2013, 33 (04) :1141-1149
[3]   粤港细粒子(PM2.5)污染导致能见度下降与灰霾天气形成的研究 [J].
吴兑 ;
刘啟汉 ;
梁延刚 ;
毕雪岩 ;
李菲 ;
谭浩波 ;
廖碧婷 ;
陈慧忠 .
环境科学学报, 2012, 32 (11) :2660-2669
[5]   灰霾天气变化特征及垂直交换系数的预报应用 [J].
廖碧婷 ;
吴兑 ;
陈静 ;
李菲 ;
陈欢欢 ;
刘运策 ;
黄晓莹 .
热带气象学报, 2012, 28 (03) :417-424
[6]   珠江三角洲一次典型复合型污染过程的模拟研究 [J].
邓涛 ;
吴兑 ;
邓雪娇 ;
谭浩波 ;
李菲 ;
郑君瑜 ;
廖碧婷 .
中国环境科学 , 2012, (02) :193-199
[7]   Models-3/CMAQ和CAMx对珠江三角洲臭氧污染模拟的比较分析 [J].
沈劲 ;
王雪松 ;
李金凤 ;
李云鹏 ;
张远航 .
中国科学:化学, 2011, 41 (11) :1750-1762
[8]   珠江三角洲风场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J].
张人文 ;
范绍佳 .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50 (06) :130-134
[9]   珠三角2009年11月严重灰霾天气过程分析 [J].
吴兑 ;
吴晟 ;
陈欢欢 ;
廖碧婷 ;
邓涛 ;
谭浩波 ;
李海燕 ;
陈慧忠 ;
范绍佳 .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50 (05) :120-127
[10]   沿海城市灰霾天气与海盐氯损耗机制的关系 [J].
吴兑 ;
吴晟 ;
毛夏 ;
李海燕 .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1, 34(S1) (S1) :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