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区大气污染物输送通道的特征

被引:23
作者
王世强 [1 ,2 ,3 ]
黎伟标 [2 ]
邓雪娇 [1 ,2 ]
邓涛 [1 ]
李菲 [1 ]
谭浩波 [1 ]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广东省区域数值天气预报重点实验室
[2]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3] 珠海市气象局
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
关键词
大气污染物输送通道; 后向轨迹; 聚类分析; 广州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1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运用NCEP的GDAS全球气象要素资料与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计算广州地区2010~2012年逐日72h后向轨迹,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广州地区污染物输送通道垂直特征,计算不同输送通道下广州市颗粒物浓度日均值,同时分析污染物在输送过程中跨越边界层的特征.结果表明:广州地区近地面污染物输送通道可以分为局地、东北路、北路、西北路、东路、南路,不同输送路径对应的PM2.5浓度存在显著差异.局地与东北路输送时,PM2.5浓度最大,北路次之,东路较小,南路输送时最小.西北路输送时,PM10中粗粒子比重明显增加.影响广州地区主要为湖南东南部、江西中部及东南沿海,超过1000m高度的轨迹数所占百分比为16.1%,而低于500m高度的轨迹数所占百分比为73.1%,近地面污染物的输送主要发生在边界层内部.
引用
收藏
页码:2883 / 289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天津PM和NO输送路径及潜在源区研究 [J].
王郭臣 ;
王珏 ;
信玉洁 ;
陈莉 .
中国环境科学 , 2014, (12) :3009-3016
[2]   利用轨迹模式研究上海大气污染的输送来源 [J].
王茜 .
环境科学研究, 2013, 26 (04) :357-363
[3]   灰霾的形成及其危害探讨 [J].
李洪 ;
杨小明 .
科技资讯, 2012, (25) :141+143-141
[4]   珠江三角洲一次典型复合型污染过程的模拟研究 [J].
邓涛 ;
吴兑 ;
邓雪娇 ;
谭浩波 ;
李菲 ;
郑君瑜 ;
廖碧婷 .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 (02) :193-199
[5]   近十年中国灰霾天气研究综述 [J].
吴兑 .
环境科学学报, 2012, 32 (02) :257-269
[6]   粗粒子气溶胶远距离输送造成华南严重空气污染的分析 [J].
吴兑 ;
吴晟 ;
李菲 ;
陈欢欢 .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 (04) :540-545
[7]   基于气流轨迹聚类的大气污染输送影响 [J].
王芳 ;
陈东升 ;
程水源 ;
李明君 .
环境科学研究, 2009, 22 (06) :637-642
[8]   利用后向轨迹模式研究TRACE-P期间香港大气污染物的来源 [J].
赵恒 ;
王体健 ;
江飞 ;
谢旻 .
热带气象学报, 2009, 25 (02) :181-186
[10]   长江三角洲地区大气污染物输送规律研究 [J].
王艳 ;
柴发合 ;
王永红 ;
刘敏 .
环境科学, 2008, (05) :1430-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