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人才培养何以实现——基于中英两所大学PPE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案例研究

被引:21
作者
公钦正 [1 ]
张海生 [2 ]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
[2] 重庆文理学院期刊社
关键词
新文科建设;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课程结构; 教学方法; 教育评价;
D O I
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22.02.009
中图分类号
G642 [教学理论、教学法];
学科分类号
040102 ;
摘要
新文科建设的关键在于文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对牛津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专业(PPE)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发现,PPE专业集中体现了文科人才培养从传统文科到新文科的发展趋势:从侧重知识传授到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转向;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跨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设置逻辑转向;从“教师”单一中心到“教师—学生”双中心的教学方法选择转向;从单一终结性评价到多元评价方式并存并用的人才评价方式转向。可见,传统文科遵循知识逻辑培养单一学科专业人才的模式正逐渐被新文科遵循应用逻辑造就跨学科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的模式取代。为此,新文科建设应更加注重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实践应用能力以及全面发展的人格素质培养;从多学科知识罗列的课程结构走向不同学科知识的跨学科交叉融合;综合运用“教师中心”(ITTF)和“学生中心”(CCSF)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善于使用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与综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引用
收藏
页码:87 / 98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习近平;.人民日报.2016,
[2]   地方高校新文科专业建设策略 [J].
何万国 ;
兰刚 .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0 (03) :117-126
[3]   关于新文科建设及学科融合的相关思考 [J].
熊澄宇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29 (02) :22-26
[4]   PPE的历史机缘及其时代任务——新文科建设的三大转向 [J].
姚新中 .
云梦学刊, 2021, 42 (03) :20-26
[5]   论课程育人生长点的困境与变革 [J].
胡守敏 ;
李森 .
课程教材.教法., 2020, 40 (07) :4-11
[6]   “新文科”: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 [J].
樊丽明 .
中国大学教学, 2020, (05) :4-8
[7]   新文科建设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向 [J].
段禹 ;
崔延强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2 (02) :149-156
[8]   数智革命中的文科“死”与“生” [J].
徐新建 .
探索与争鸣, 2020, (01) :23-25
[9]   “守城”到“攻城”:新文科建设的时代转向 [J].
吴岩 .
探索与争鸣, 2020, (01) :26-28
[10]   论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 [J].
殷忠勇 .
江苏社会科学 , 2020, (01) :3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