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兰喀斯特森林群落的种间分离特征

被引:26
作者
张忠华 [1 ]
胡刚 [2 ]
倪健 [1 ,3 ]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
[2]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3]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喀斯特森林; 种间分离; Pielou分离指数; 生态种组; 物种共存; 茂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种间分离的研究对于揭示种间相互作用、群落组成与动态具有重要意义。为分析喀斯特原生性森林群落种间的分离特征,进而探讨喀斯特生境上物种的共存机制,以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的亚热带区域原生性较强的典型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建立的2块1hm2(100m×100m)样地群落学调查数据为基础,借助ArcG 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判定每个个体的最近邻体植株的种类与距离。在此基础上,采用N×N最近邻体列联表及其截表的方法,应用P ielou的分离指数量化了2块样地中各43个树种(多度≥20)的种间分离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喀斯特森林群落类型中物种均以随机毗邻种对占优势(P1和P2样地分别为60.91%和63.34%),正分离种对次之(分别为38.76%和35.66%),负分离种对极少(分别为0.33%和1.0%),这种种间分离特征表明种间竞争排除作用减弱,群落已趋于稳定,反映出该森林正处于相对稳定的顶极状态。根据种间分离情况以及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将两个样地各43个物种分别划分为3个生态种组,各组间物种的生态学特性以及对生境的偏好存在明显差异。种间的分离特征与喀斯特森林高度的生境异质性明显相关,分布在不同生境类型上的物种间大多呈现正分离,而具有相似生境要求或分布广泛的物种间易形成随机毗邻或负分离,这一特征为群落中多物种的稳定共存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因此,以生境的高度分化为基础的种间关系可能是喀斯特森林多物种稳定共存的重要机制之一。
引用
收藏
页码:2235 / 2245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中国南方喀斯特”贵州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与管理 [J].
陈娜 ;
田述军 .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4) :21-24
[2]   桂林喀斯特石山阴香群落主要种群的种间关系 [J].
张忠华 ;
梁士楚 ;
胡刚 .
山地学报, 2007, (04) :475-482
[3]   翅果油树(Elaeagnus mollis)群落的种间分离 [J].
张殷波 ;
张峰 .
生态学报, 2006, (03) :737-742
[4]   长苞铁杉林乔木层优势种群种间关联及尺度效应研究 [J].
林勇明 ;
吴承祯 ;
洪伟 ;
姬桂珍 ;
胡喜生 ;
吴继林 .
广西植物, 2005, (06) :526-532
[5]   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的植物多样性与更新 [J].
龙翠玲 ;
余世孝 ;
熊志斌 ;
魏鲁明 .
生物多样性, 2005, (01) :43-50
[6]   海南岛霸王岭热带雨林的种间分离 [J].
戴小华 ;
余世孝 ;
练琚蕍 .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03) :380-387
[7]   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动态研究 [J].
喻理飞 ;
朱守谦 ;
叶镜中 ;
魏鲁明 ;
陈正仁 .
林业科学, 2002, (01) :1-7
[8]   茂兰喀斯特森林中华蚊母树群落土壤种子库动态初探 [J].
刘济明 .
植物生态学报, 2000, (03) :366-374
[9]   鼎湖山地带性植被种间联结变化研究 [J].
彭少麟 ;
周厚诚 ;
郭少聪 ;
黄忠良 .
植物学报, 1999, (11) :0-0+0
[10]   茂兰喀斯特山地广东松种群结构和动态初步研究 [J].
杜道林,刘玉成,苏杰 .
植物生态学报, 1996, (02) :159-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