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玉米氮素积累和分配的基因型差异

被引:9
作者
陆大雷 [1 ]
刘小兵 [1 ]
赵久然 [2 ]
王德成 [1 ]
郭景伦 [2 ]
陆卫平 [1 ]
机构
[1] 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
[2]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
基金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甜玉米; 氮素积累; 氮素分配; 基因型差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了解甜玉米高产品种氮素积累和分配的规律,阐明不同生育阶段氮素积累和分配的基因型差异,及其对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效率的作用,分析了22个甜玉米品种在同一施氮水平下拔节期、开花期和鲜食期的植株氮素积累量和分配量。结果表明,甜玉米品种不同阶段的氮素积累和分配存在着显著的基因型差异。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植株氮素含量逐渐下降,氮素积累量逐渐上升,不同生育阶段的氮素积累量以拔节到开花期最高;氮素在开花前主要分布在叶片中,在开花后开始由叶片逐渐向果穗转移。到鲜食期,甜玉米不同品种果穗中氮素分配量最高,占全株氮素总积累量的41.32%,其次为子粒,氮素分配量占全株氮素积累量的28.53%。高产品种拔节至鲜食期氮素积累量高,鲜果穗高产品种在鲜食期叶片和子粒中的氮素分配较高,鲜子粒高产品种在鲜食期叶片和雄穗中氮素分配量较高且轴中氮素分配量较低。鲜果穗氮素利用效率高的品种主要是由于其减少了开花至鲜食期的氮素积累量,其次是减少了拔节至开花期的氮素积累量,且其在鲜食期叶片、轴和叶鞘中的氮素分配量较少。鲜子粒氮素利用效率和各阶段的氮素积累量及鲜食期各器官的氮素分配量无显著相关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852 / 85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不同基因型糯玉米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研究III.氮素分配转移特性的基因型差异 [J].
卢艳丽 ;
陆卫平 ;
刘小兵 ;
王继丰 ;
刘萍 ;
陆大雷 ;
苏晖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7, (01) :86-92
[2]   我国甜玉米育种和生产现状分析 [J].
沈雪芳 ;
郑洪建 ;
张璧 ;
侯根宝 .
上海农业学报, 2006, (03) :112-116
[3]   不同基因型糯玉米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研究 Ⅰ.氮素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 [J].
卢艳丽 ;
陆卫平 ;
王继丰 ;
刘萍 ;
刘小兵 ;
陆大雷 ;
苏辉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6, (03) :321-326
[4]   高油玉米籽粒灌浆期间氮素的吸收与分配 [J].
吴正锋 ;
王空军 ;
董树亭 ;
胡昌浩 ;
刘鹏 ;
张吉旺 .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04) :697-702
[5]   玉米杂交种氮效率基因型差异 [J].
刘建安 ;
米国华 ;
陈范骏 ;
张福锁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2, (03) :276-281
[6]   三种特用玉米的氮素积累与利用率特点 [J].
宋春雨 ;
刘晓冰 .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2, (02) :100-103
[7]   不同玉米品种氮素营养效率差异的生态生理机制 [J].
黄高宝 ;
张恩和 ;
胡恒觉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1, (03) :293-297
[8]   春玉米需氮规律的研究 [J].
刘景辉,刘克礼 .
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 1994, (03) :12-18
[9]  
特用玉米.[M].梁志杰等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10]  
植物与营养施肥.[M].王淑敏主编;.农业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