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海渔业资源养护和利用国际法律制度研究

被引:14
作者
白洋
朱伯玉
机构
[1] 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公海渔业; 国际法; 总可捕量; 有限准入; 公平分配; 强化监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6.4 [渔业、水产业]; D993.5 [海洋法];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公海渔业资源养护和利用的国际法应当是建立在资源生物特性之上的一种法律规范,只有符合资源生物特性的制度安排才能有效应对世界渔业危机。实践证明,将投入控制和产出控制相结合的制度安排是对资源生态整体特性的有力回应,能有效遏制资源衰退。从制度的本质来看,不得超越总可捕量的共同义务是制度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一旦突破总可捕量底线,权利的实现便不能得到保障,这是一种"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逻辑关系;其次,海洋渔业权制度公法色彩浓厚。无论是准入制度还是监管层面,离不开公权力的有效干预和保障;此外,渔业权权利束中的配额权和捕捞权亦非等同,没有获得配额并不意味着捕鱼权的消灭,有捕鱼权也并不意味着能够获取配额。权利的持续实现以遵守自然规律的捕捞为前提。最后,从制度整体看,公海渔业危机的化解,应是一个基于不同产权实施模式的综合管理问题,不仅仅是私人财产权,还应包括公共财产权、混合财产权等。只有牢牢把握制度实质,在科学确定总可捕量的前提之下,通过落实有限准入、健全分配机制、加强监管、深化合作等手段互相配合,才能实现公海渔业资源的永续利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71 / 17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试论国际非政府组织参与全球治理的策略 [J].
甘锋 .
兰州学刊, 2012, (10) :203-205
[2]   渔业配额制度的起源、特点及展望 [J].
白洋 .
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7 (03) :522-528
[3]   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利用应当贯彻的六项原则——人类海洋环境利益的视角 [J].
徐祥民 .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2 (02) :18-22+138
[4]   公海渔业制度浅析 [J].
林连钱 ;
黄硕琳 .
中国渔业经济, 2006, (05) :10-13
[5]   论渔业权 [J].
税兵 .
现代法学, 2005, (02) :139-146
[6]   新西兰捕捞配额制度中配额权的法律性质分析 [J].
唐建业 ;
黄硕琳 .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3, (03) :255-259
[7]   总可捕量制度在我国的可行性分析 [J].
黄金玲 ;
黄硕琳 .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2, (04) :342-347
[8]   个体可转让配额制度在渔业管理中的运用分析 [J].
郭文路 ;
黄硕琳 ;
曹世娟 .
海洋通报, 2002, (04) :72-78
[9]   关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世界与我国渔业影响的探讨 [J].
薛桂芳 .
海洋湖沼通报, 2000, (04) :83-89
[10]  
中国基于社区的渔业管理研究.[D].赵丽丽.中国海洋大学.2009,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