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配额制度的起源、特点及展望

被引:20
作者
白洋
机构
[1] 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渔业配额; 渔业管理; 总可捕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6.4 [渔业、水产业];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渔业配额制度是在渔业资源过度捕捞所导致的渔业危机和传统的投入控制管理失效的历史背景下,基于渔业资源生态特性而构建的一种产出控制的渔业管理模式。它是在总可捕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在冰岛、新西兰等国家得以成功实施。该制度具有专属性、可转让性、激励性等外在法律特征。学者对于配额制度的法律特性持不同观点,认同其准物权的特性是主流观点。资源的生物特性以及制度的实质内涵告诉我们,无论是国际配额还是国内配额,制度要想取得实效,必须牢牢遵循不得超越总可捕量的共同义务这一要旨,通过落实有限准入、加强监管等多种手段来保障这种共同义务的履行,才能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引用
收藏
页码:522 / 52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我国海洋渔业管理中投入控制的灰色关联评价 [J].
殷文伟 .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28 (02) :192-196
[2]   海洋渔业过度捕捞与私人可转让配额 [J].
李家才 ;
陈工 .
生态经济, 2009, (04) :52-54
[3]   全球生态系统服务的状况与趋势 [J].
张永民 ;
赵士洞 .
地球科学进展, 2007, (05) :515-520
[4]   论渔业权 [J].
税兵 .
现代法学, 2005, (02) :139-146
[5]   论TAC为基础的渔业管理制度 [J].
朴英爱 .
中国渔业经济, 2004, (06) :31-32+37
[6]   我国渔业管理引进TAC、ITO制度的思考 [J].
苏永华 ;
杨松 .
中国渔业经济, 2004, (06) :28-30
[7]   建立配额捕捞制度的几点思考 [J].
杨得前 .
中国水产, 2004, (04) :26-27
[8]   美国渔业及其管理简介 [J].
陈宗尧 ;
吴祥明 .
中国渔业经济, 2004, (01) :53-55
[9]   极限与分配——再论环境法的本位 [J].
徐祥民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3, (04) :26-29
[10]   个体可转让配额制度在渔业管理中的运用分析 [J].
郭文路 ;
黄硕琳 ;
曹世娟 .
海洋通报, 2002, (04) :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