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含水油田二次开发理念、对策和技术路线的探讨

被引:223
作者
韩大匡
机构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高含水油田; 水驱采收率; 二次开发; 油藏描述; 剩余油分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E327 [采收率研究];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中国油田基本为陆相储集层,非均质性严重,原油黏度偏高,注水开发采收率较低,提高采收率有很大潜力。在高含水后期剩余油呈"总体高度分散,局部相对富集"的格局,因此老油田提高采收率应该通过深化油藏描述、准确量化剩余油分布来重构油藏地下认识体系,结合油藏井网系统的重组,对剩余油相对富集区和分散的剩余油采取不同的挖潜对策和方法。提出"3个结合"综合治理方法,即:不均匀井网(在剩余油富集区钻高效调整井)与均匀井网(指整装油田)或相对均匀(断块油田)井网相结合;均匀或相对均匀井网与可动凝胶深部调驱或其他高效的剩余油驱替方式相结合;直井与水平井相结合。为此需要综合运用和发展地质、地震、测井、精细数值模拟等学科的新技术确定剩余油相对富集部位和规模,对此提出了比较系统、可行的技术路线和具体要求。参13
引用
收藏
页码:583 / 59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高含水油田发展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思考与实践 [J].
刘文岭 ;
韩大匡 ;
胡水清 ;
王大兴 ;
朱文春 ;
李树庆 .
石油学报, 2009, 30 (04) :550-554+559
[2]   陆相高含水油藏提高水驱采收率实践 [J].
李阳 .
石油学报, 2009, 30 (03) :396-399
[3]   提高油藏数值模拟历史拟合精度的方法 [J].
朱焱 ;
谢进庄 ;
杨为华 ;
侯连华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8, (02) :225-229
[4]   论老油田实施二次开发工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J].
胡文瑞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8, (01) :1-5
[5]   准确预测剩余油相对富集区提高油田注水采收率研究 [J].
韩大匡 .
石油学报, 2007, (02) :73-78
[6]   陆相水驱油藏剩余油富集区研究 [J].
李阳 ;
王端平 ;
刘建民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03) :91-96
[7]   大港油田港东开发区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因素 [J].
石占中 ;
张一伟 ;
熊琦华 ;
吴胜和 ;
刘卫林 .
石油学报, 2005, (01) :79-82+86
[8]   河流相储层沉积模式及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 [J].
刘建民 ;
徐守余 .
石油学报, 2003, (01) :58-62
[9]   我国不同沉积类型储集层中的储量和可动剩余油分布规律 [J].
徐安娜 ;
穆龙新 ;
裘怿楠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8, (05) :3-5
[10]   深度开发高含水油田提高采收率问题的探讨 [J].
韩大匡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5, (05) :47-5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