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不同耕作方式下的土壤硬度变化特征

被引:66
作者
郑洪兵 [1 ,2 ,3 ]
郑金玉 [2 ,3 ]
罗洋 [2 ,3 ]
李瑞平 [2 ,3 ]
李伟堂 [2 ,3 ]
王浩 [2 ,3 ]
任红 [1 ]
齐华 [1 ]
刘武仁 [2 ,3 ]
机构
[1] 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
[2] 农业部东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
[3]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关键词
土壤; 硬度; 冻; 融; 间隔深松; 耕作方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2.9 [土壤物理机械性质(土壤力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为探明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硬度变化特征,以始于1983年长期定位不同耕作方式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硬度仪观测免耕(no-tillage,NT)、翻耕(plow tillage,PT)、间隔深松(spacing tillage,ST)和传统耕作(conventional tillage,CT)不同年份、季节、土壤剖面及冻融前后土壤硬度,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增加了耕层0~25 cm土壤硬度,而土层>25~45 cm免耕硬度显著降低(P<0.05),但传统耕作硬度有增加趋势,间隔深松和翻耕硬度明显低于免耕和传统耕作(P<0.05);不同耕作方式土壤硬度随季节的推移呈波动性变化,0~25和>25~45cm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土壤硬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上层明显低于下层(P<0.05),不同时期变化不同,前期随深度增加到20cm处呈垂直变化,而后期随深度增加呈反"S"型曲线变化;冻融交替作用可以有效降低土壤硬度,缓解冻融后土壤硬度,间隔深松降幅最大为148.97%,其次为免耕和翻耕,降幅分别为41.96%和58.44%,传统耕作降幅最小仅为3.38%。综合分析认为,间隔深松耕作是改善土壤硬度,提高土壤宜耕性的有效耕作方法。该研究可为东北雨养农业区构建合理耕层和确定适宜的耕作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63 / 7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秸秆循环还田土壤环境效应变化研究 [J].
刘武仁 ;
郑金玉 ;
罗洋 ;
郑洪兵 ;
李瑞平 ;
李伟堂 .
吉林农业科学, 2015, 40 (01) :32-36
[2]   黑土农田不同耕层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J].
郑洪兵 ;
郑金玉 ;
罗洋 ;
李瑞平 ;
李伟堂 ;
孙彦娣 ;
刘武仁 ;
齐华 .
耕作与栽培, 2014, (04) :7-9
[3]   不同耕作方式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J].
刘武仁 ;
郑金玉 ;
罗洋 ;
郑洪兵 ;
李瑞平 ;
李伟堂 ;
徐建飞 .
吉林农业科学, 2014, 39 (04) :1-5+11
[4]   不同耕层构造对土壤硬度和含水量的影响 [J].
刘武仁 ;
郑金玉 ;
罗洋 ;
郑洪兵 ;
李瑞平 ;
李伟堂 .
玉米科学, 2013, 21 (06) :76-80
[5]  
耕作方式对黑土硬度和容重的影响[J]. 陈学文,张晓平,梁爱珍,贾淑霞,时秀焕,范如芹,魏守才.应用生态学报. 2012(02)
[6]   农田土壤紧实的发生、影响及其改良 [J].
石彦琴 ;
陈源泉 ;
隋鹏 ;
聂紫瑾 ;
高旺盛 .
生态学杂志, 2010, 29 (10) :2057-2064
[7]   冬前灌溉条件下冻融作用对土壤压实的影响 [J].
陈浩 ;
杨亚莉 .
农机化研究, 2010, 32 (10) :133-135
[8]   不同耕作措施对旱地农田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J].
刘爽 ;
何文清 ;
严昌荣 ;
刘勤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0, (02) :65-70
[9]   关中地区耕作方法与土壤紧实度时空变异及其效应分析 [J].
焦彩强 ;
王益权 ;
刘军 ;
赵加瑞 ;
宋晓燕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9, (03) :7-12
[10]   前期含水量对机械压实土壤结构特征的影响 [J].
王恩姮 ;
赵雨森 ;
陈祥伟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9, (01) :159-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