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铜矿带的早期开发和中国青铜文明

被引:18
作者
华觉明,卢本珊
机构
[1] 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黄石市博物馆
关键词
商周,铜产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F811 [铜];
学科分类号
080603 ;
摘要
本世纪30年代以来,商周时期巨大数量的铜料来源,一直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学术悬案。该文从古文献所载早期铜产地、现代地质勘探揭示的铜矿资源分布和早期采铜冶铜遗址的发掘研究,辅以铅同位素法等现代检测手段,论证长江中下游铜矿带和中条山区及其迤西地带为商周铜料的主产地。中国青铜时代各文化区的形成与发展和各地区采铜冶铜生产与铜料供应的状况是密切相关的。商周时期的三大铜都(荆州、扬州和中条山),长江中下游据其中之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旧的以中原为单一中心、单一辐射的文化传播的模式,应代之以双向或多向交流的新的文化传播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6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商周选矿技术及其模拟实验 [J].
卢本珊 .
中国科技史料, 1994, (04) :55-64
[2]   中条山古铜矿冶遗址初步考察研究 [J].
李延祥 .
文物季刊, 1993, (02) :64-67+78
[3]   皖南古代铜矿的发现及其历史价值 [J].
杨立新 .
东南文化, 1991, (02) :131-137
[4]   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阶段与分区系统 [J].
李伯谦 .
华夏考古, 1990, (02) :82-91
[5]   林西县大井古铜矿冶遗址冶炼技术研究 [J].
李延祥 ;
韩汝玢 .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0, (02) :151-160+198
[6]   论商周青铜农具及其制作使用 [J].
华觉明 .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0, (02) :145-150
[7]   瑞昌铜岭古矿冶遗址的断代及其科学价值 [J].
周卫健 ;
卢本珊 ;
华觉明 .
江西文物, 1990, (03) :13-24
[8]   安徽铜陵地区古矿、冶遗址调查报告 [J].
张国茂 .
东南文化, 1988, (06) :77-83
[9]   安徽南陵大工山古代铜矿遗址发现和研究 [J].
刘平生 .
东南文化, 1988, (06) :45-57+15
[10]   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J].
严文明 .
文物, 1987, (03) :3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