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鲜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及测定方法

被引:37
作者
孙云 [1 ,2 ]
江春柳 [1 ,2 ]
赖钟雄 [1 ,2 ]
邵巍 [1 ]
王秀英 [1 ,2 ]
机构
[1] 福建农林大学园艺植物生物工程研究所
[2] 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
关键词
茶树; 鲜叶;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 酶活性; 测定方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71.1 [茶];
学科分类号
0902 ; 090203 ;
摘要
探讨茶树鲜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的测定条件,分析不同茶树品种以及茶树鲜叶不同叶位APX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聚乙烯聚吡咯烷酮(PVPP)加入量约为鲜叶重的1.5倍,酶提取液pH为7.8,反应液pH为7.0,抗坏血酸(AsA)浓度为0.50mmol/L时茶树鲜叶APX活性最高;茶树鲜叶APX活性随冷藏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福建7个主要茶树品种以福鼎大白茶的APX活性最高,铁观音的APX活性最低;茶树鲜叶不同叶位APX活性变化趋势为:芽>第一叶>第二叶>第三叶>老叶>嫩茎。
引用
收藏
页码:562 / 566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J].
李惠华 ;
赖钟雄 .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06, (03) :9-11
[2]   植物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的作用机制、酶学及分子特性 [J].
孙卫红 ;
王伟青 ;
孟庆伟 .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5, (02) :143-147
[3]   维生素C(抗坏血酸)缺乏症(坏血病)与补充维生素C [J].
张石革 ;
程建娥 .
中国药房, 2003, (04) :63-64
[4]   茶叶酶研究的方法与进展 [J].
刘乾刚 ;
林智 ;
蔡建明 .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2003, (01) :74-78
[5]   茶树鲜叶中β-葡萄糖苷酶提取条件的研究 [J].
江昌俊 ;
李叶云 ;
王朝霞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0, (02) :93-96
[6]   植物抗氧化系统研究进展 [J].
刘家忠 ;
龚明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06) :1-11
[7]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的探讨 [J].
沈文飚 ;
徐朗莱 ;
叶茂炳 ;
张荣铣 .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96, (03) :203-205
[8]   作为叶绿体H2O2分解系统关键酶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 [J].
曹宛虹 .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94, (06) :452-458
[9]   低温光照下与黄瓜子叶叶绿素降低有关的酶促反应 [J].
曾韶西 ;
王以柔 ;
刘鸿先 .
植物生理学报, 1991, (02) :177-182
[10]   低温胁迫对黄瓜子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谷胱甘肽含量的影响 [J].
曾韶西 ;
王以柔 .
植物生理学报, 1990, (01) :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