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6 条
恶意串通法律规范的合理性
被引:25
作者:
张平华
机构:
[1] 烟台大学法学院
来源:
关键词:
恶意串通;
构成要件;
民法总则;
虚假行为;
D O I:
10.14111/j.cnki.zgfx.2017.04.013
中图分类号:
D923.1 [总则];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只有实现"生活事实规范化""法律规范体系化",恶意串通法律规范才称得上合理。在"生活事实规范化"上,传统民法按照虚假行为规范生活中的恶意串通,容易成立一般条款,却忽略了后者所具备的"手段+结果"相联动的结构,难免较高的片面性。《民法总则》没有以虚假行为替代恶意串通,其做法总体上值得肯定。如果恶意串通能承认主客观结合的法律构成、多样化的法律效果,会更好地克服片面性,却将不利于形成一般条款。采用立法论与解释论、局部和整体等不同的视角,有助于厘清恶意串通与相关制度的关系,实现"法律规范体系化"。恶意串通作为局部存在时,其无效不应直接导致整体行为的无效。恶意串通与其他制度存在法条竞合、制度竞合或聚合等典型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207 / 226
页数:20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