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土区坡耕地植物篱模式综合生态效益评价

被引:16
作者
蒲玉琳 [1 ,2 ,3 ]
谢德体 [2 ,3 ]
倪九派 [2 ,3 ]
魏朝富 [2 ,3 ]
机构
[1]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3] 重庆市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关键词
紫色土区; 坡耕地; 植物篱模式; 综合生态效益; 层次分析法; 熵权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7.2 [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措施];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科学评价植物篱模式提高坡耕地生态效益是进一步评价其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的基础,可促进优化植物篱模式在山丘区的推广与应用。针对已有文献对植物篱模式生态效益评价存在评价指标片面等问题,选择植物篱模式下水土与农业面源污染物流失、土壤抗侵蚀力与土地生产力4方面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相结合计算评价指标权重,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西南紫色土区坡耕地紫穗槐、香根草、紫花苜蓿与蓑草4种植物篱模式进行综合生态效益评价。结果表明,植物篱模式的综合生态效益和不同类型生态效益较常规横坡农作模式明显提高,其中综合生态效益指数(A)、保持水土效益指数(B1)、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效益指数(B2)、土壤抗侵蚀力效益指数(B3)、土地生产力效益指数(B4)分别增加206.4%301.9%、228.6%278.4%、212.6%346.6%、93.7%126.0%、23.6%35.8%。植物篱模式不同类型生态效益指数大小顺序为B2(1.165)>B1(0.962)>B4(0.495)>B3(0.332)。不同植物篱模式提高坡耕地综合生态效益的效应表现为20坡地紫穗槐模式>香根草,13坡地紫花苜蓿>蓑草。20坡耕地植物篱模式综合生态效益指数平均增加幅度(295.0%)大于13坡地植物篱模式(211.0%)。说明在西南紫色丘陵区的坡耕地,尤其是20以上坡耕地推广与实施灌木类植物篱可大幅提高其综合生态效益。
引用
收藏
页码:44 / 5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植物篱-农作坡地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特征[J]. 蒲玉琳,林超文,谢德体,魏朝富,倪九派.应用生态学报. 2013(01)
[2]   长江上游不同植物篱系统土壤抗冲、抗蚀特征 [J].
黎建强 ;
张洪江 ;
陈奇伯 ;
周红芬 .
生态环境学报, 2012, 21 (07) :1223-1228
[3]   不同退耕模式下土壤抗蚀性差异及其评价模型 [J].
郑子成 ;
杨玉梅 ;
李廷轩 .
农业工程学报, 2011, 27 (10) :199-205
[4]   三峡库区植物篱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抗蚀性的影响 [J].
吕文星 ;
张洪江 ;
程金花 ;
黎健强 ;
王幸 ;
吴煜禾 ;
王冉 .
水土保持学报, 2011, 25 (04) :69-73+78
[5]   三峡库区坡耕地植物篱模式效益评价研究 [J].
王幸 ;
张洪江 ;
程金花 ;
黎建强 ;
吕文星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 19 (03) :692-698
[6]  
长江上游不同植物篱系统的土壤物理性质[J]. 黎建强,张洪江,程金花,王幸,吕文星.应用生态学报. 2011(02)
[7]   丹江口库区坡耕地不同植物篱对径流及养分流失的影响初探 [J].
姚桂枝 ;
刘章勇 .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06) :3015-3016+3047
[8]   陡坡地饲草玉米生物篱的生态效益研究 [J].
廖晓勇 ;
罗承德 ;
陈义相 ;
田道平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9, 28 (03) :633-638
[9]   不同植物篱模式下土壤物理变化及其减流减沙效应研究 [J].
彭熙 ;
李安定 ;
李苇洁 ;
卢兰 .
土壤, 2009, 41 (01) :107-111
[10]   紫色丘陵区蓑草植物篱的减流减沙效应及其机理 [J].
刘定辉 ;
赵燮京 ;
曹均城 ;
刘敏 ;
王昌桃 ;
毛仕昌 .
西南农业学报, 2007, (03) :439-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