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紫色土结构特性变化研究

被引:15
作者
林培松 [1 ,2 ]
高全洲 [2 ]
机构
[1] 嘉应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
[2]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壤团聚体; 土壤结构特性; 紫色土; 粤东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01.24 [土地开发与利用];
学科分类号
083306 ; 0903 ;
摘要
基于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实验分析,研究了粤东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紫色土团聚体组成及其结构特性变化。结果表明:(1)各土地利用类型紫色土表层风干团聚体分布以>5mm粒径为主,>0.25mm团聚体含量均大于91%。湿筛后各土层>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明显减少,平均为54.36%,土地利用方式对紫色土水稳性团聚体影响较大。(2)表土层>0.25mm湿筛团聚体含量顺序为:林地>果园>茶园>撂荒地>旱地,>5mm团聚体水稳性与有机质和黏粒含量成正相关。各利用类型团聚体破坏率介于31.12%~47.60%,表现为旱地>撂荒地>茶园>果园>林地。(3)5种土地利用类型各土层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平均值为2.26mm,除旱地外,其他利用类型土壤团聚体MWD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少。各土层总孔隙度介于38.20%~45.28%,表层非毛管孔隙度表现为:林地>沙田柚果园>茶园>撂荒地>旱地,底层土壤亦有类似变化规律。
引用
收藏
页码:134 / 13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植被恢复对退化红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碳分布的影响 [J].
谢锦升 ;
杨玉盛 ;
陈光水 ;
朱锦懋 ;
曾宏达 ;
杨智杰 .
生态学报, 2008, (02) :702-709
[2]   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中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 [J].
安韶山 ;
张玄 ;
张扬 ;
郑粉莉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7, (06) :109-113
[3]   红壤表土团聚体稳定性对坡面侵蚀的影响 [J].
闫峰陵 ;
史志华 ;
蔡崇法 ;
李朝霞 .
土壤学报, 2007, (04) :577-583
[4]   岩溶山区植被破坏前后土壤团聚体分形特征研究 [J].
李阳兵 ;
魏朝富 ;
谢德体 ;
高明 .
土壤通报, 2006, (01) :51-55
[5]   宁南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J].
赵世伟 ;
苏静 ;
杨永辉 ;
刘娜娜 ;
不详 .
水土保持研究 , 2005, (03) :27-28+69
[6]   川中丘陵区人工林土壤结构性及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J].
张保华 ;
徐佩 ;
廖朝林 ;
何毓蓉 ;
王青 .
水土保持通报, 2005, (03) :25-28
[7]   土壤团聚体形成与稳定机制及影响因素 [J].
王清奎 ;
汪思龙 .
土壤通报, 2005, (03) :415-421
[8]   侵蚀型红壤植被恢复后土壤养分含量与物理性质的变化 [J].
姜培坤 ;
周国模 ;
钱新标 .
水土保持学报, 2004, (01) :12-14+30
[9]   红壤侵蚀裸地植被恢复及土壤有机碳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J].
彭新华 ;
张斌 ;
赵其国 .
生态学报, 2003, (10) :2176-2183
[10]   利用方式对红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J].
章明奎 ;
何振立 ;
陈国潮 ;
黄昌勇 .
土壤学报, 1997, (04) :359-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