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青藏高原感热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和预测作用

被引:10
作者
李秀珍 [1 ,2 ]
唐旭紫 [3 ]
李施华 [1 ]
简茂球 [1 ]
温之平 [4 ]
机构
[1] 中山大学季风与环境研究中心/大气科学学院
[2] 中山大学广东省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研究重点实验室
[3] 湘西州气象局
[4] 复旦大学大气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感热通量; 青藏高原; 中国东部降水; 预报技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1 [气候的形成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1980—2012年青藏高原中、东部71个站点观测资料、全中国756站的月降水资料、哈得来中心提供的HadISST v1.1海温资料以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综合青藏高原的感热加热以及全球海温,研究了春季青藏高原感热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并建立预报方程,探讨了青藏高原春季感热对中国降水的预报作用。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春季感热与中国东部降水关系密切,青藏高原春季感热异常增强伴随着长江流域中下游同期降水增多,后期夏季长江流域整流域降水也持续偏多,华南东部降水偏少。春季青藏高原感热的增强与环北半球中高纬度的罗斯贝波列密切相关,扰动在北太平洋形成的反气旋环流向西南方向延伸至西北太平洋,为长江流域输送大量的水汽,有利于降水的发生。夏季,伴随着前期青藏高原感热的增强,南亚高压位置偏东,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副高)位置偏西偏南,西太副高北侧为气旋式环流异常。在西太副高的控制下,华南东部降水减少;西太副高西侧的偏南气流为长江流域带来大量水汽,并与来自北部气旋式环流异常西侧的偏北风发生辐合,降水增多。青藏高原春季感热异常是华南和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异常的重要前兆信号。加入青藏高原春季感热后,利用海温预报的华南、长江流域夏季降水量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有所提高,预报方程对区域降水的解释方差提高约15%。
引用
收藏
页码:930 / 943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基于青藏高原春季感热异常信号的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统计预测模型 [J].
刘森峰 ;
段安民 .
气象学报, 2017, 75 (06) :903-916
[2]   青藏高原和亚洲夏季风动力学研究的新进展 [J].
吴国雄 ;
何编 ;
刘屹岷 ;
包庆 ;
任荣彩 ;
刘伯奇 .
大气科学, 2016, 40 (01) :22-32
[3]   春季青藏高原表面感热加热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对印度夏季风爆发时间的影响 [J].
张盈盈 ;
李忠贤 ;
刘伯奇 .
大气科学, 2015, 39 (06) :1059-1072
[4]   春季亚洲中东部地表感热通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J].
王林 ;
刘鹏 ;
林朝晖 ;
秦正坤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1, 16 (03) :310-321
[5]   青藏高原地区地表热力异常与夏季东亚环流和江淮降水的关系 [J].
赵勇 ;
钱永甫 .
气象学报, 2009, 67 (03) :397-406
[6]   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和冬春积雪与中国东部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关系 [J].
朱玉祥 ;
丁一汇 ;
徐怀刚 .
气象学报, 2007, (06) :946-958
[7]   南印度洋海温偶极子型振荡及其气候影响 [J].
贾小龙 ;
李崇银 .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06) :25-36
[8]   我国青藏高原气候动力学研究的近期进展 [J].
吴国雄 .
第四纪研究, 2004, (01) :1-9+129
[9]  
Climatic features of atmospheric heat source/sink over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in 35 years and its relation to rainfall in China[J]. 赵平 ,陈隆勋.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1(09)
[10]   青藏高原大气热量源汇年际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英文) [J].
赵平 ;
陈隆勋 .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1, (01) :106-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