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职衍生为问责手段的误区及化解

被引:3
作者
胡春艳
蒋宁
机构
[1]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官员免职; 行政问责; 官员复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2.11 [行政管理法令];
学科分类号
030103 ;
摘要
从法律上来看,免职是一种正常的人事任免手段,不具备惩戒性;问责则要求官员对其行为作出解释以及回应,并对违反公共职责的官员实施一定的惩罚,具有一定的惩戒性。"官本位"的政治文化影响、我国现有的问责法律制度中对官员"免职"的责任定位不明确、官员问责制度本身的不完善是免职被衍生为问责手段的主要成因。以30个案例分析指出,免职被衍生为行政问责手段将产生执法过程随意性大、"免职"官员的复出成为常态、免职被异化为庇护官员(尤其是高官)的保护伞等一系列问题。应纠正目前法律中对免职的各种模糊规定,明确免职的人事管理性质,取消"免职"作为问责官员的惩罚形式,统一规范我国官员问责的形式、内容及程序,从制度上建立起切实有效的官员问责机制。
引用
收藏
页码:130 / 13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我国行政法中的“免职”研究 [J].
康良辉 .
行政论坛, 2011, 18 (02) :68-72
[2]   问责制下官员免职的法理分析 [J].
吴鹏飞 .
湖北社会科学, 2010, (05) :141-144
[3]   从问责官员复出困局审视官员问责的制度重构附视频 [J].
杨君 .
领导科学, 2010, (14) :4-7
[4]   中国官员问责发展实证研究 [J].
宋涛 .
中国行政管理, 2008, (01) :12-16
[5]  
行政问责法律制度研究[D]. 陈党.苏州大学. 2007
[6]  
社会规律属性与行政问责实践检验[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宋涛, 2010
[7]  
Co-Governance for Accountability: Beyond “Exit” and “Voice”[J] . John Ackerman. World Development . 2003 (3)
[8]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
[9]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2 .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