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产业工人阶级的“消解”与“再形成”——一个历史社会学的考察

被引:10
作者
刘建洲 [1 ,2 ]
机构
[1] 上海行政学院
[2]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
关键词
传统产业工人; “第二次大转变”; 身份; 阶级消解; 阶级形成;
D O I
10.15895/j.cnki.rwzz.2009.06.026
中图分类号
D412.6 [工会工作];
学科分类号
0302 ;
摘要
中国的传统产业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国家市场转型的"第二次大转变"过程中,朝着两个方向分化:一是成为劳动力市场中的被雇佣者;二是成为下岗、失业者。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工人阶级的身份而言,前者意味着工人阶级的"再形成";后者则指向工人阶级的"消解"。本文从历史社会学的角度,对这一过程予以了初步的回顾:国有企业的再造引发了传统产业工人位置的结构性变化;新工厂政体的打造(尤其是劳动关系制度)对传统产业工人阶级再形成具有深刻影响;市场转型使得传统产业工人阶级在不同维度上,经历了一个阶级再形成的过程。当然,社会主义的市场转型与西方国家从前资本主义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套用经典理论来解释当前工人阶级再形成过程;但是,这种全然不同的工人阶级再形成实践,也为推动工人阶级形成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灵感、问题意识与动力源泉。
引用
收藏
页码:176 / 185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22]   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劳动关系市场化对劳动者的影响 [J].
信卫平 .
工会理论与实践中国工运学院学报, 2001, (02) :43-48
[23]   资源与交换——中国单位组织中的依赖性结构 [J].
李汉林 ;
李路路 .
社会学研究, 1999, (04) :46-65
[24]   制度转型中的国有企业:产权形式的变化与车间政治的转变———关于国有企业研究的社会学述评 [J].
平萍 .
社会学研究, 1999, (03) :72-83
[26]   中国单位现象与城市社区的整合机制 [J].
李汉林 .
社会学研究, 1993, (05) :23-32
[27]   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 [J].
路风 .
中国社会科学, 1989, (01) :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