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飑线过程中短时强降水和冰雹强度差异及成因分析

被引:18
作者
丁治英 [1 ,2 ]
王楠 [1 ,2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
[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关键词
飑线; 水汽结构; 数值模拟; 水汽试验;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雷达反射率资料和NCEP/NCAR提供的FNL再分析资料,结合中尺度非静力模式(WRF)的模拟结果,分析了2009年6月3—6日两次飑线过程的环境背景、移动路径以及短时强降水和冰雹强度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移动路径的差异主要由500h Pa以下引导气流不同造成。数值模拟和水汽试验得出,两次过程在垂直方向的水汽条件存在明显差异可能是短时强降水及冰雹强度不同的主要原因。700~850 h Pa水汽的多少对霰(雹)比含水量的大小非常敏感,这一区域的水汽增多,则霰(雹)比含水量明显增加,反之,有明显减少。
引用
收藏
页码:83 / 9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 [1] 干、湿环境下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的环流背景和地面特征分析
    郑淋淋
    孙建华
    [J]. 大气科学, 2013, 37 (04) : 891 - 904
  • [2] 江苏地区两次强飑线天气过程的特征分析
    于庚康
    吴海英
    曾明剑
    尹东屏
    张蓬勃
    [J]. 大气科学学报, 2013, 36 (01) : 47 - 59
  • [3] 北京地区干湿雷暴形成机制的对比分析
    王婷婷
    王迎春
    陈明轩
    张文龙
    [J]. 气象, 2011, 37 (02) : 142 - 155
  • [4] 2009年6月3~4日黄淮地区强飑线成熟阶段特征分析
    孙虎林
    罗亚丽
    张人禾
    刘黎平
    王改利
    [J]. 大气科学, 2011, 35 (01) : 105 - 120
  • [5] 滇东北一次飑线过程的中尺度结构特征
    马红
    胡勇
    郑翔飚
    韩勇怡
    [J]. 气象科学, 2010, 30 (06) : 874 - 880
  • [6] 一次冰雹天气强对流(雹)云演变及超级单体结构的个例模拟研究
    王秀明
    钟青
    韩慎友
    [J]. 高原气象 , 2009, (02) : 352 - 365
  • [7] 地面资料同化的飑线数值模拟及中尺度特征分析
    张入财
    陆汉城
    付伟基
    王亮
    陈红霞
    [J]. 气象科学, 2009, 29 (01) : 39 - 45
  • [8] 边界层辐合线发展成飑线的数值试验
    张群
    张维桓
    姜勇强
    [J]. 气象科学, 2001, (03) : 308 - 315
  • [9] 我国飑线发生条件的研究
    丁一汇
    李鸿洲
    章名立
    李吉顺
    蔡则怡
    [J]. 大气科学, 1982, (01) : 18 - 27
  • [10] 基于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信息强对流天气的识别、跟踪和预报[D]. 付敬.电子科技大学.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