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法社会基础理论的当代发展

被引:147
作者
张辉
机构
[1]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
关键词
国际法; 社会基础; 国际社会; 国际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820 [方针、政策及其阐述];
学科分类号
030207 ;
摘要
在传统认识中,国际法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基础可概括为国际社会,其揭示出国家间关系中冲突与合作并存、利益的一致与矛盾并存的特征。晚近以来,国际共同体一词在国家实践和学术话语中大量运用,不少学者认为,国家间关系的发展表明国际社会向一个全球性国际共同体转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反映了中国对国际法社会基础的重新认识,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全球治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体的学说,关注人类整体和个体,突出国际社会的终极问题,强调国际社会差异性和依存性的统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国际法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反映了整体主义方法论的出现、国际法对其正当性追问的回应以及国际法的等级化体系化发展趋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促进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认知,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话语能力,推动中国所主张的国际关系法治化。
引用
收藏
页码:43 / 68+205 +205
页数:27
相关论文
共 49 条
[11]   The Legal Dimens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How Community Interests Are Protected in International Law [J].
Villalpando, Santiago .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2010, 21 (02) :387-419
[12]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fter Iraq [J].
Buzan, B ;
Gonzalez-Pelaez, A .
INTERNATIONAL AFFAIRS, 2005, 81 (01) :31-+
[13]  
The Legitimacy of International Law: A Constitutionalist Framework of Analysis.[J].Mattias Kumm.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2004,
[14]  
中国共产党章程.[M].;.人民出版社.2017,
[15]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习近平.人民出版社.2017,
[16]  
战争与和平法.[M].格劳秀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
[17]  
国际法效力等级问题研究.[M].张辉;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18]  
康德政治著作选.[M].(英) 赖斯; 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
[19]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胡锦涛.人民出版社.2012,
[20]  
国际法.[M].曾令良; 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