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法社会基础理论的当代发展

被引:147
作者
张辉
机构
[1]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
关键词
国际法; 社会基础; 国际社会; 国际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820 [方针、政策及其阐述];
学科分类号
030207 ;
摘要
在传统认识中,国际法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基础可概括为国际社会,其揭示出国家间关系中冲突与合作并存、利益的一致与矛盾并存的特征。晚近以来,国际共同体一词在国家实践和学术话语中大量运用,不少学者认为,国家间关系的发展表明国际社会向一个全球性国际共同体转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反映了中国对国际法社会基础的重新认识,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全球治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体的学说,关注人类整体和个体,突出国际社会的终极问题,强调国际社会差异性和依存性的统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国际法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反映了整体主义方法论的出现、国际法对其正当性追问的回应以及国际法的等级化体系化发展趋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促进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认知,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话语能力,推动中国所主张的国际关系法治化。
引用
收藏
页码:43 / 68+205 +205
页数:27
相关论文
共 49 条
[41]  
经济与社会.[M].(德)马克斯·韦伯(MaxWeber)著;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
[42]  
利维坦.[M].[英]霍布斯(Hobbes) 著;黎思复;黎廷弼 译.商务印书馆.1985,
[43]  
国际法.[M].[奥]阿尔弗雷德·菲德罗斯等 著.商务印书馆.1981,
[44]   法律位阶划分标准探新 [J].
顾建亚 .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06) :42-50
[45]   关于几个重要国际关系术语中文译法的讨论 [J].
刘丰 ;
张睿壮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4, (10) :69-74+7
[46]   国际关系理论与现实 [J].
李少军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4, (02) :20-25+4
[47]   法的效力等级辨析 [J].
杨忠文 ;
杨兆岩 .
求是学刊, 2003, (06) :74-80
[48]   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三个假设 [J].
秦亚青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3, (01) :10-15+77
[49]   国际法的社会基础与法律性质 [J].
梁西 .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 (04) :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