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2010年西南高山地区土壤碳储量时空动态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6
作者
顾峰雪 [1 ]
庞瑞 [2 ]
张远东 [2 ]
黄玫 [3 ]
李洁 [1 ]
郝卫平 [1 ]
梅旭荣 [1 ]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
[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CEVSA模型; 土壤有机碳; 高山森林; 气候变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3.62 []; P467 [气候变化、历史气候];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0706 ; 070601 ;
摘要
西南高山地区生态系统类型丰富、地形复杂,是响应全球气候变化的重点区域,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研究应用生态系统模型CEVSA(Carbon Exchange between Vegetation,Soil,and the Atmosphere)估算了1954—2010年西南高山地区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的时空变化,分析了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西南高山地区1954—2010年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为14.16 kg C·m-2,在空间分布上,SOC密度自东南向西北递增,与温度显著负相关(r=-0.447,P<0.01),而与降水量相关性不显著;2西南高山地区1954—2010年SOC总量变动范围为6.95~7.64 Pg C,增加趋势显著(P<0.05),平均每年增加0.013 Pg C,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增加26.94 g C·m-2;3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和草地SOC密度增加趋势均显著,除常绿阔叶林SOC密度与温度相关性不显著外,其他两种植被类型SOC都与年平均温度显著正相关(草地:r=0.527,P<0.01;常绿针叶林:r=0.501,P<0.01),且3种植被类型SOC与年降水量均相关性不显著;4由于作为土壤有机碳输入的凋落物产生量对温度不如异养呼吸敏感,所以未来升温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增速减缓或者呈下降趋势。
引用
收藏
页码:1930 / 1943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57 条
[1]   黄河上游不同干湿气候区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J].
杜加强 ;
舒俭民 ;
张林波 ;
郭杨 .
植物生态学报, 2011, 35 (11) :1192-1201
[2]   50年长江源区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及其影响因素变化特征 [J].
姚玉璧 ;
杨金虎 ;
王润元 ;
陆登荣 .
生态环境学报, 2010, 19 (11) :2521-2528
[3]   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过程研究进展 [J].
刘彬 ;
杨万勤 ;
吴福忠 .
生态学报, 2010, 30 (16) :4476-4483
[4]   黄土丘陵沟壑区坡地土壤有机碳变化及碳循环初步研究 [J].
陈晨 ;
梁银丽 ;
吴瑞俊 ;
彭强 ;
贾文燕 ;
黄茂林 .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 (04) :668-676
[5]  
川西亚高山云杉人工林恢复过程中表层土壤碳动态变化[J]. 姜发艳,孙辉,林波,刘庆.应用生态学报. 2009(11)
[6]   LPJ模型对1981~1998年中国区域潜在植被分布和碳通量的模拟 [J].
孙国栋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9, 14 (04) :341-351
[7]   卧龙亚高山主要森林植被类型土壤碳汇研究 [J].
马明东 ;
李强 ;
罗承德 ;
刘跃建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9, (02) :127-131
[8]   模拟增温对川西亚高山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呼吸的影响 [J].
潘新丽 ;
林波 ;
刘庆 .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08) :1637-1643
[9]   四川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特征 [J].
黄从德 ;
张健 ;
杨万勤 ;
张国庆 .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08) :1644-1650
[10]   近20年气候变化对西南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J].
谷晓平 ;
黄玫 ;
季劲钧 ;
吴战平 .
自然资源学报, 2007, (02) :251-259+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