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平面研究评述

被引:20
作者
冯金良
崔之久
朱立平
刘耕年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2]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资源与环境地理系
[3]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资源与环境地理系 北京
[4] 北京
关键词
夷平面; 概念; 地貌特征; 演化模式; 相关堆积; 定年; 古地貌重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931 [地貌学(地形学)];
学科分类号
0705 ; 070501 ;
摘要
全球构造与地球大尺度地形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重新成为一个地学研究热点。在国内,夷平面研究的"回春"是其一个主要的表现形式。但在研究中,一些基本的理论与问题有待明确、探讨和解决。在夷平面理论的研究中,地貌演化的历史研究和演化的机制研究仍是最基本的问题。"夷平面"定义的混乱严重阻碍了相关研究的发展。不同气候和构造环境下,夷平面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仍需科学地概括和抽象。在研究实践中,时间和空间尺度的精确解释成为关键的问题。一方面,不同类型夷平面的地貌特征(海拔高度、地面坡度、相对高度和面积)仍待明确或半定量、定量表示;而另一方面,夷平面的定年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在夷平面的确认过程中,一些地貌学原则和规律应当遵循,如齐一山顶面地貌学成因的不确定性;以及同一地貌单元内,准平原型夷平面的出露具有唯一性等。夷平面的相关堆积是夷平面定年和古地貌重建的基础,但是我们必须明确相关堆积与夷平面的关系,如夷平面的原地相关堆积———风化壳的年龄只能够对夷平面的形成时代给予约束,而不能指示其确切的形成时间。更为困难的是,在古地貌的重建过程中,起始时刻某一区域的地貌特征参数仍然无法精确的确定。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3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云南东川地区层状地貌面的成因 [J].
冯金良 ;
崔之久 ;
张威 ;
李德文 ;
刘耕年 ;
朱立平 .
山地学报, 2004, (02) :165-174
[2]   关于夷平面的科学问题——兼论青藏高原夷平面 [J].
潘保田 ;
高红山 ;
李吉均 .
地理科学, 2002, (05) :520-526
[3]   可可西里东部地区的夷平面与火山年代 [J].
李炳元 ;
潘保田 ;
高红山 .
第四纪研究, 2002, (05) :397-405
[4]   拱王山风化壳的发育特征及其环境和构造意义 [J].
冯金良 ;
崔之久 ;
不详 .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 2002, (02) :56-60
[5]   青藏高原地面抬升证据讨论 [J].
潘保田 ;
李吉均 ;
李炳元 .
兰州大学学报, 2000, (04) :100-111
[6]   滇西高原的隆升与莺歌海盆地的沉积响应 [J].
王国芝 ;
王成善 ;
曾允孚 ;
赵锡奎 .
沉积学报, 2000, (02) :234-240
[7]   新生代青藏高原三维古地形再造 [J].
王成善 ;
刘志飞 ;
王国芝 ;
苗放 ;
马智民 ;
伊海生 ;
李勇 ;
李祥辉 ;
魏明建 ;
刘顺 ;
黄大志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2000, (01) :4-10
[8]   滇西高原第四纪以来的隆升和剥蚀 [J].
王国芝 ;
王成善 ;
刘登忠 ;
刘树根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9, (04) :67-74
[9]   纪念台维斯侵蚀循环、准平原学说诞生一百周年 [J].
李吉均 .
兰州大学学报, 1999, (03) :157-163
[10]   关于夷平面 [J].
崔之久 ;
李德文 ;
伍永秋 ;
刘耕年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98, (17) :1794-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