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型人格障碍大学生的自尊与情感

被引:3
作者
叶刚
姚方敏
付文青
孔明
机构
[1] 苏州大学医学部临床心理研究所
关键词
回避型人格障碍; 内隐联想测验; 自尊; 情感; 横断面研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49.91 [人格障碍];
学科分类号
100205 ;
摘要
目的:探讨回避型人格障碍(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AVD)大学生外显自尊、内隐自尊、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及对AVD的可能预测作用。方法:通过人格障碍诊断问卷(Personality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PDQ+4)及个性障碍晤谈手册(Personality Disorder Interview,PDI-IV)从苏州大学1990名本科生中筛选出符合AVD诊断且无其他人格障碍共病者32名,其中自愿参与试验26名;按性别和年龄比从PDQ+4划界分阴性的大学生中随机抽取30人为正常对照组。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SES)测量外显自尊、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测量内隐自尊、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PANAS)测量情感体验。结果:(1)AVD组SES得分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而内隐自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2)AVD组消极情感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而积极情感得分低于对照组(P<0.01)。(3)AVD组SES得分与积极情感得分呈正相关(r=0.46,P<0.05);正常对照组SES得分与积极情感得分呈正相关(r=0.61,P<0.01),而与消极情感得分负相关(r=-0.45,P<0.05)。(4)外显自尊对AVD的发生有预测作用(β=0.50,P<0.001),低外显自尊个体更易发生AVD。结论:与正常大学生相比,回避型人格障碍大学生外显自尊较低而内隐自尊没有明显改变,消极情感体验较多而积极情感体验较少。
引用
收藏
页码:141 / 14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2247名中学生的自我效能、自尊与积极/消极情感 [J].
黄飞 ;
张建新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0, 24 (02) :149-152
[2]   大学生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人格特质与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的关系 [J].
田录梅 ;
张建玲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9, 23 (03) :196-199+216
[3]   自尊结构研究新趋向——自尊的双重结构模型 [J].
张丽华 ;
韩慧敏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02) :40-43
[4]   大一学生B群人格障碍者的防御方式特点 [J].
张艳卿 ;
傅文青 ;
李茹 ;
江虹 ;
于宏华 ;
孙岩 ;
单静 ;
姚树桥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6, (01) :60-63
[5]   外显和内隐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J].
周帆 ;
王登峰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5, (03) :197-199
[6]   人格特质与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关系 [J].
周帆 ;
王登峰 .
心理学报, 2005, (01) :100-105
[7]   心理健康的测量:自尊量表和情感量表的比较 [J].
李虹 .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4, (02) :75-79
[8]   科学地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 [J].
林崇德 ;
李虹 ;
冯瑞琴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05) :110-116
[9]   Greenwald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介绍 [J].
蔡华俭 .
心理科学进展, 2003, (03) :339-344
[10]   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抑郁的关系 [J].
蔡华俭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 (05) :33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