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季风建立前后珠江三角洲的陆气热量交换与热力边界层结构特征

被引:8
作者
邓雪娇 [1 ]
李春晖 [1 ]
毕雪岩 [1 ]
梁建茵 [1 ]
吴兑 [1 ]
张宏升 [2 ]
杜金林 [2 ]
黄健 [1 ]
李菲 [1 ]
廖国莲 [1 ]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2] 中国气象局热带季风重点试验室
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陆气过程; 辐射; 感热; 潜热; 位温; 混合层; 逆温; 南海季风;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3 [动力气象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根据动力与热力指标,2004和2005年南海季风建立前后可分成明显的4个阶段——季风建立前的雨期、非雨期;季风建立后的活跃期与非活跃期。对2004和2005年南海季风建立前后的广州番禺综合外场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得到了这4个阶段陆气热量交换与热力边界层的主要特征:净辐射与净短波辐射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净短波辐射与净长波辐射之比为3.49—4.81,净短波辐射是净辐射的主要贡献项,云量与降水是控制净短波辐射与净辐射的直接因素;季风活跃期间午间对流云系对太阳辐射衰减显著,造成了辐射各分量以及热通量的峰值区变窄,量值急剧变小;季风建立前后感热与潜热均是净辐射的主要消耗项,占净辐射的90%以上,潜热明显大于感热,2005年较2004年潜热的分配额有明显的增加,其原因可能与近地层的风速较大,总是维持向上的湿度梯度有关;季风建立前后除季风活跃期外边界层位温结构均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午间混合层可发展至1070m,而季风活跃期间午间混合层发展受到对流云释放潜热的抑制,导致季风活跃期混合层消失的现象,分析还发现季风建立前后各阶段夜间残余混合层均不明显。分析表明引起陆气能量过程及边界层热力结构差异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云系与降水,加强边界层过程与降水宏微观过程相互作用的研究是深入认识陆气过程与边界层结构特征的关键。
引用
收藏
页码:280 / 292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2004年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及中南半岛陆面过程的可能影响Ⅱ:数值试验 [J].
蒙伟光 ;
郑彬 .
气象学报, 2006, (01) :81-89
[2]   2004年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及中南半岛陆面过程的可能影响I:诊断分析 [J].
郑彬 ;
蒙伟光 .
气象学报, 2006, (01) :72-80
[3]   广州番禺地区草地陆气相互作用观测研究 [J].
邓雪娇 ;
毕雪岩 ;
吴兑 ;
梁建茵 ;
黄健 ;
李菲 ;
张宏升 ;
杜金林 .
应用气象学报, 2006, (01) :59-66
[4]   南海季风试验与东亚夏季风 [J].
丁一汇 ;
李崇银 ;
何金海 ;
陈隆勋 ;
甘子钧 ;
钱永甫 ;
阎俊岳 ;
王东晓 ;
施平 ;
方文东 ;
许建平 ;
李立 .
气象学报, 2004, (05) :561-586
[5]   2003年我国夏季西南季风活动概况 [J].
梁建茵 ;
李春晖 ;
吴尚森 .
气象, 2004, (08) :8-12
[6]   非均匀下垫面边界层的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 (I):冷岛效应和逆湿现象的完整物理图像 [J].
左洪超 ;
吕世华 ;
胡隐樵 ;
马耀明 ;
不详 .
高原气象 , 2004, (02) :155-162
[7]   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海-气界面热交换特征 [J].
蒋国荣 ;
何金海 ;
王东晓 ;
张韧 ;
阎俊岳 ;
姚华栋 .
气象学报, 2004, (02) :189-199
[8]   内蒙古半干旱草原气候生态相互作用问题——IMGRASS计划初步结果 [J].
吕达仁 ;
陈佐忠 ;
王庚辰 ;
季劲钧 ;
陈家宜 ;
刘钟龄 ;
陈洪滨 ;
杜睿 ;
雷霆 ;
汪诗平 .
地学前缘, 2002, (02) :307-320
[9]   HUBEX试验期间淮河流域陆面过程特征的初步分析 [J].
林朝晖 ;
杨小松 ;
郭裕福 .
自然科学进展, 2001, (06) :30-36
[10]   青藏高原地-气过程动力、热力结构综合物理图象 [J].
徐祥德 ;
周明煜 ;
陈家宜 ;
卞林根 ;
张光智 ;
刘辉志 ;
李诗明 ;
张宏升 ;
赵冀俊 ;
索朗多吉 ;
王继志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05) :428-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