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心理机制及其防治——基于社会工作组织参与的视角

被引:5
作者
彭小兵 [1 ,2 ]
周明玉 [1 ]
机构
[1] 不详
[2] 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3] 不详
[4] 重庆大学公益慈善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5] 不详
关键词
邻避情结; 环境群体性事件; 心理机制; 社会工作组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16 [社会工作、社会管理、社会规划]; D631.43 [公共秩序管理];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随着我国转型期社会矛盾的积累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当前环境群体性事件呈现高发态势,并对公共秩序、公私财产安全及人身安全产生了巨大危害。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演化遵循着典型邻避情结及情绪感染的个体社会心理机制和群体心理动员方式。构筑专业社会工作组织嵌入参与的治理机制有助于缓解邻避心理压力、防治环境群体性事件,即在公民环境抗争中将"身体的感受性"这种基于身体或心理焦虑的主观判断让位于专家型的专业参与,让社会工作组织在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充当消解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支撑力量,并确保在公共决策前开放民意沟通渠道,构建保障社会工作组织有效参与决策的政治吸纳机制。
引用
收藏
页码:30+32+31+33 / 40+152 +32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群体性事件的心理演化机制 [J].
王二平 .
人民论坛, 2013, (31) :64-65
[2]   “邻避冲突”理论及其对邻避型群体性事件治理的启示 [J].
董幼鸿 .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3, 14 (02) :21-30
[3]   社会工作介入社会管理研究——基于北京等地的经验 [J].
李迎生 ;
方舒 ;
卫小将 ;
王娅郦 ;
李文静 .
社会工作, 2013, (01) :3-55+152
[4]   邻避冲突的属性分析与治理之道——基于邻避研究综述的分析 [J].
王佃利 ;
徐晴晴 .
中国行政管理, 2012, (12) :83-88
[5]   司法解决环境纠纷不足1%折射了什么? [J].
梁江涛 .
环境教育, 2012, (11) :15-15
[6]   从“不怕”到“我怕”:“一般人群”在邻避冲突中如何形成抗争动机 [J].
何艳玲 ;
陈晓运 .
学术研究, 2012, (05) :55-63+159
[7]   群体性事件心理动因和心理机制探析 [J].
周感华 .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1, (06) :1-5
[8]   用协商民主解决环境群体性事件 [J].
荣启涵 .
环境保护, 2011, (07) :33-35
[9]   当前我国涉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特征、成因与应对思考 [J].
张华 ;
王宁 .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0, (03) :79-82
[10]   “中国式”邻避冲突:基于事件的分析 [J].
何艳玲 .
开放时代, 2009, (12) :10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