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7 条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主孔地区岩石圈热结构
被引:23
作者: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金振民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

欧新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
[2]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4]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 武汉
[5] 武汉
[6] 广州
来源:
关键词:
超高压岩石;
生热率;
热导率;
温度预测;
岩石圈热结构;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
东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4 [岩石物理与岩石化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岩石圈热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热量在壳幔的配分比例、温度以及热导率和生热率等热学参数在岩石圈中的分布特征。岩石圈的热结构直接影响着岩石的物理性质和流变学性质,同时还控制了化学反应的类型和速度,从而制约着岩石圈的发展和演化。本文在前人CCSD主孔岩石主、微量元素研究基础上,利用Rybach生热率公式计算了钻孔岩石的放射性生热率,并结合岩石热导率的测定研究了CCSD主孔100-2000m岩石的热结构和主孔榴辉岩在不同退变质程度下生热率、热导率的变化:钻孔中岩石的平均生热率为0.95μWm-3,平均热导率为2.96mWm-1K-1。,其中片麻岩生热率高迭1.01-1.7μWm-3,热导率为2.76-2.96mWm-1K-1;基性超基性岩石生热率最低(<0.21μWm-3),热导率则高达3.20mWm-1K-1以上;新鲜榴辉岩生热率、热导率居中,分剐为0.16-0.44μWm-3和3.31-3.85mWm-1K-1。钻孔中榴辉岩生热率、热导率变化主要受岩性控制:从新鲜榴辉岩到完全退变榴辉岩,热导率总体上降低,但从强退变榴辉岩到完全退变榴辉岩,岩石热导率升高;而在此过程中岩石生热率总体上升高,仅当从中等退变质榴辉岩退变为强退变质榴辉岩时,岩石生热率出现降低趋势。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预测CCSD主孔5000m深度处温度为139℃,温度范围为131-151℃。根据区域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成果对CCSD主孔地区岩石圈热结构进行了研究:上地壳底部温度为256℃,中地壳底部温度为492℃,Moho面温度为683℃,岩石圈底部温度为1185℃,来自地幔的热流为44.1mWm-2,对地表热流的贡献率为58%。研究结果表明,由岩石物理方法获得的CCSD主孔地区岩石圈地温曲线与石榴石-二辉橄榄岩包体推断的中国东部地温曲线十分吻合,本文从实验岩石物理学角度为CCSD主孔地区岩石圈热结构研究提供了重要约束
引用
收藏
页码:439 / 450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场址区的地壳速度结构特征
[J].
王有学
;
姜枚
;
韩国华
.
地球科学,
2004, (06)
:667-673

王有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桂林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姜枚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桂林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韩国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桂林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2]
超高压榴辉岩退变质作用对岩石磁化率的影响
[J].
徐海军
;
金振民
;
欧新功
;
金淑燕
;
余日东
.
地球科学,
2004, (06)
:674-684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金振民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3]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科学目标及初步成果
[J].
许志琴
.
岩石学报,
2004, (01)
:1-8

许志琴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实验室
[4]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及周边地区花岗质片麻岩的地球化学性质和超高压变质作用标志的识别
[J].
刘福来
;
许志琴
;
杨经绥
;
张泽明
;
薛怀民
;
李天福
.
岩石学报,
2004, (01)
:9-26

刘福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许志琴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杨经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张泽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薛怀民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李天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5]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100~2000m岩石热导率及其各向异性:对研究俯冲带热结构的启示
[J].
欧新功
;
金振民
;
王璐
;
徐海军
;
金淑燕
.
岩石学报,
2004, (01)
:109-118

欧新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金振民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徐海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金淑燕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6]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孔区三维地震资料的初步解释
[J].
杨文采
;
杨午阳
;
程振炎
.
岩石学报,
2004, (01)
:127-138

杨文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大陆动力学实验室

杨午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大陆动力学实验室

程振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大陆动力学实验室
[7]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100~2050m)榴辉岩岩石化学研究
[J].
张泽明
;
许志琴
;
刘福来
;
游振东
;
沈昆
;
杨经绥
;
李天福
;
陈世忠
.
岩石学报,
2004, (01)
:27-42

张泽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许志琴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刘福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沈昆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杨经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李天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陈世忠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8]
苏鲁造山带区域地壳山根结构特征
[J].
徐纪人
;
赵志新
.
岩石学报,
2004, (01)
:149-156

徐纪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赵志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9]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折返构造及折返机制
[J].
许志琴
;
张泽明
;
刘福来
;
杨经绥
;
李海兵
;
杨天南
;
邱海峻
;
李天福
;
孟繁聪
;
陈世忠
;
唐哲民
;
陈方远
.
地质学报,
2003, (04)
:433-450+593

许志琴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北京,北京

张泽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北京,北京

刘福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北京,北京

杨经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北京,北京

李海兵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北京,北京

杨天南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北京,北京

邱海峻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北京,北京

李天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北京,北京

孟繁聪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北京,北京

陈世忠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北京,北京

唐哲民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北京,北京

陈方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北京,北京
[10]
江苏东海榴辉岩向斜长角闪岩转化的研究
[J].
杨天南
;
许志琴
;
陈方远
.
地质学报,
2003, (04)
:510-521+599

杨天南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北京,北京

许志琴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北京,北京

陈方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北京,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