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和流动单元模型对比研究——以胜坨油田为例

被引:5
作者
汪必峰 [1 ]
黄文科 [2 ]
戴俊生 [1 ]
窦之林 [3 ]
冀国胜 [1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2]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采气一厂
[3] 中国石化集团西北石油局
关键词
辫状河; 建筑结构分析法; 结构单元; 流动单元; 剩余油;
D O 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07.06.002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34小层辫状河沉积砂体为例,建立其流动单元和建筑结构模型。通过2种模型对比研究可知,建筑结构和流动单元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两者均是按照沉积体内部水动力条件变化所划分出来的储集体,具有相似储集条件的流动单元和建筑结构单元具有相同的平面和空间分布范围。将流动单元和建筑结构模型分别与剩余油饱和度模型进行叠合分析可知,储集物性较差的流动单元和建筑结构单元的大部分区域有剩余油分布,储集性能较好的流动单元和建筑结构单元的边缘部位及不同类型流动单元和建筑结构单元的交界部位也有剩余油分布。
引用
收藏
页码:5 / 8+111 +11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河流和三角洲储层剩余油分布模式——以渤海湾盆地胜坨油田为例 [J].
黄石岩 .
石油实验地质, 2007, (02) :167-171
[2]   储层动态流动单元研究——以别古庄油田京11断块为例 [J].
李海燕 ;
彭仕宓 ;
刘风喜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7, (02) :67-70+115
[3]   建筑结构对河流相储层的控制作用——以孤东油田七区西馆陶组上段为例 [J].
郭长春 ;
李阳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7, (02) :31-34+113
[4]   低渗透储层非均质模式与剩余油分布——以辽河西部凹陷齐9—欢50区块杜家台油层为例 [J].
李红南 ;
徐怀民 ;
许宁 ;
黄石岩 .
石油实验地质, 2006, (04) :404-408
[5]   高含水油田流动单元定量研究方法——以双河油田为例 [J].
李祖兵 ;
彦其彬 ;
罗明高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6, (02) :27-29+105
[7]   马厂油田沙三下2储层建筑结构特征研究及实践 [J].
刘华 ;
陈辉 ;
麦勇萍 ;
王秀霞 .
国外油田工程, 2004, (06) :41-43
[8]   碎屑岩储层流动单元的层次结构 [J].
张吉 ;
颜其彬 ;
张烈辉 ;
杨辉廷 ;
李轩波 .
断块油气田, 2002, (06) :1-4+89
[9]   地下储层建筑结构预测模型的建立 [J].
尹太举 ;
张昌民 ;
樊中海 ;
鲁国甫 .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3) :7-10+14
[10]   对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的认识与建议 [J].
赵翰卿 .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1, (03) :8-1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