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对河流相储层的控制作用——以孤东油田七区西馆陶组上段为例

被引:9
作者
郭长春 [1 ]
李阳 [2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
[2]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油田勘探开发事业部
关键词
岩相类型; 建筑结构; 储层; 馆陶组上段; 孤东油田;
D O 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07.02.008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建筑结构研究能有效揭示河流相储层发育规律。以孤东油田七区西馆陶组上段为例,阐述了建筑结构对河流相储层的控制作用;重点分析了该区7-25-34取心井段的岩石学特征,识别出Fsm,Fm,Fl,Sr,Sp,Sh,Sl,St和Ss共9种类型岩相。在此基础上,依据岩相组合、界面性质、剖面特征以及粒度组成等微观分析,划分出向下加积砂坝、侧向加积砂坝、天然堤、废弃河道、决口扇和泛滥平原6类建筑结构。综合分析表明,在各类建筑结构中储层性质差异很大,好的储层主要发育在向下加积砂坝和侧向加积砂坝中,在天然堤、废弃河道和决口扇中也有有效储层发育。
引用
收藏
页码:31 / 34+113 +11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胜利油区新近系整装油田翼部的油气分布规律——以孤东油田为例 [J].
方旭庆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6, (04) :45-47+108
[2]   孤东油田七区西馆陶组上段储层非均质性及剩余油分布 [J].
陈德坡 ;
王延忠 ;
柳世成 ;
杨仁金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 (05) :539-543+581
[3]   孤东油田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J].
曾流芳 ;
卢云之 ;
李林祥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3, (05) :59-61+9
[4]   嫩江现代河流沉积层序及沉积模式 [J].
王平在 ;
王俊玲 .
沉积学报, 2003, (02) :228-233
[5]   地下储层建筑结构预测模型的建立 [J].
尹太举 ;
张昌民 ;
樊中海 ;
鲁国甫 .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3) :7-10+14
[6]   胜利油田孤岛油区馆陶组上段沉积结构单元 [J].
李阳 ;
李双应 ;
岳书仓 ;
王忠诚 ;
李忠 ;
吴朝东 ;
李翔 .
地质科学, 2002, (02) :219-230+260
[7]   厚油层内部相结构模式及其剩余油分布特征 [J].
陈程 ;
贾爱林 ;
孙义梅 .
石油学报, 2000, (05) :99-102+1
[8]   孤岛、孤东油田馆上段微相特征与剩余油分布 [J].
蔡忠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0, (03) :256-258
[9]   曲流点坝沉积模式、三维构形及其非均质模型 [J].
马世忠 ;
杨清彦 .
沉积学报, 2000, (02) :241-247
[10]   河流相储层平面连续性精细描述 [J].
吕晓光 ;
赵翰卿 ;
付志国 ;
雷顺 .
石油学报, 1997, (02) :6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