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金沙洲广州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地面沉降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15
作者
黄健民
郑小战
陈小月
吕镁娜
陈建新
机构
[1] 广州市地质调查院
关键词
地面沉降; 抽排地下水; 地质环境; 人类工程活动; 形成机理; 广州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D O I
10.13284/j.cnki.rddl.001638
中图分类号
P642.26 [地面沉降];
学科分类号
0814 ;
摘要
依据地下水动态监测、地面沉降监测和地质钻探的成果,综合研究广州市金沙洲广州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地面沉降地带的地质构造、人类工程活动特征、岩土体类型、第四系厚度、地层与岩石等因素对地面沉降的影响,分析研究区内地面沉降的动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脆弱的地质环境条件是广州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地面沉降形成的内在因素,开挖基坑、桩基础施工及抽排地下水是地面沉降形成的外在因素。在此基础上,得出学校地面沉降是因软土层在抽排地下水及地面附加荷载的共同作用下产生排水固结的结果。
引用
收藏
页码:338 / 34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广州市荔湾区大坦沙岩溶地面塌陷成因及其稳定性评价 [J].
苏扣林 ;
黄永贵 ;
郑小战 .
热带地理, 2012, 32 (02) :167-172
[2]   广花盆地西北部赤坭镇岩溶发育规律 [J].
骆荣 ;
郑小战 ;
张凡 ;
张北京 ;
陈建新 ;
易顺民 .
热带地理, 2011, 31 (06) :565-569
[3]   广州市西北区岩溶分布规律浅析 [J].
张永定 ;
张澄博 ;
李洪艺 ;
梁森荣 ;
邱锦安 ;
陈仲如 ;
林涛 .
热带地理, 2011, 31 (03) :257-261
[4]   广州岩溶塌陷形成条件及主要影响因素 [J].
雷金山 ;
阳军生 ;
肖武权 ;
刘成军 .
地质与勘探, 2009, 45 (04) :488-492
[5]   广州市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对策 [J].
符诗存 ;
张建国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8, (03) :92-95
[6]   广州市地面塌陷分布特征与人为致灾因子分析 [J].
刘江龙 ;
吴湘滨 ;
申志军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8, (03) :64-68
[7]   广州市西北部地下岩溶特征及其与工程建设的关系 [J].
卢学义 .
广东科技, 2008, (08) :104-105
[8]   广花盆地岩溶特性及工程风险评价 [J].
谢宝堂 .
建材与装饰(下旬刊), 2007, (08) :330-332
[9]   广州市地质灾害发育分布与防治对策 [J].
陈邦影 ;
周心经 .
西部探矿工程, 2006, (08) :280-282
[10]   广州地铁岩溶地质条件 [J].
方燎原 .
地球与环境, 2005, (04) :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