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编码理论能够解释当代中国教育问题吗

被引:6
作者
程龙衣 [1 ]
魏永莉 [2 ]
机构
[1]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土桥小学
关键词
精致编码; 局限编码; 逻辑困境; 电视语言; 网络语言;
D O I
10.16194/j.cnki.31-1059/g4.2011.01.008
中图分类号
G40-05 [教育与其他科学的关系、教育学分支];
学科分类号
040101 ; 120403 ;
摘要
伯恩斯坦的语言编码理论认为出身于不同阶层的学生其学业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使用的语言编码不同。国外学者把它作为解释微观课堂教学领域教育问题的利器,它能解释中国的教育问题吗?由于此理论具有三个自身无法破解的逻辑困境,再加上大众传媒和"同城待遇"对孩子语言习得的影响有力地消弭和跨越了两种语码的界限,因此语言编码理论是无法解释中国教育问题的,定量研究的精确结论也佐证了这一点。
引用
收藏
页码:20 / 23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高考形式与内容改革研究.[D].张耀萍.厦门大学.2007, 07
[2]   伯恩斯坦的“教育话语”概念探析 [J].
魏建培 .
泰山学院学报, 2009, 31 (01) :120-126
[3]   从“权力再制”到“文化再制”:教育实践中的符码逻辑——伯恩斯坦符码理论框架下的教育不平等问题 [J].
周利敏 ;
谢小平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04) :68-72
[4]   媒体的语言影响力 [J].
刘晓丽 .
求索, 2007, (12) :192-193+160
[5]   学业失败:宿命抑或学校的失败——从个体角度解读再生产理论、语言编码理论和学业成就制造理论 [J].
汪凌 .
全球教育展望, 2006, 35 (05) :47-51
[6]   伯恩斯坦的社会课程论概述 [J].
石伟平 ;
周加仙 .
外国教育资料, 1999, (05) :37-45
[7]  
伯恩斯坦课程社会学研究.[D].姬广凯.华东师范大学.2004, 04
[8]  
课程与文化.[M].郝德永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9]  
教育社会学.[M].吴康宁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