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重启:延安文学及其研究的当代性(专题讨论)

被引:8
作者
王富仁
朱鸿召
袁盛勇
机构
[1] 汕头大学文学院
[2] 上海文化研究中心
[3]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广东汕头515000
[4] 上海200031
[5] 浙江金华321004
关键词
新世纪; 延安文学; 研究; 反思;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I206.7 [当代文学(1949年~)];
学科分类号
050106 ;
摘要
王富仁认为,在新世纪重新重视延安文学研究,不是又将其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终极形态,而是充分注意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进展,并在一个更高的视点上对其进行新的感受和思考。朱鸿召认为,与现有知识谱系中的“延安文学传统”相对应的,还有一个实践形态的“延安文学传统”,时间上包括整个延安时期,尤其是1942年整风运动之前的文艺运动和文学创作。袁盛勇认为,在1949—1976年间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成为其直接理论来源和文学资源的乃是后期延安文学,而非作为总体的延安文学;在新的历史语境下重新探究延安文学的本真,应该直面它的复杂性,并把它作为得以重新展开的一个重要起点来对待。
引用
收藏
页码:98 / 106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党的文学”:后期延安文学观念的核心 [J].
袁盛勇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5, (03) :1-25
[2]  
央宣传部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关于各抗日根据地文化人与文化人团体的指示[J]. 共产党人. 1940 (03)
[3]  
周扬撰.新的人民的文艺[M]. 新华书店, 1949
[4]  
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M].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