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与传统在乡村日常合作中的交融——以浙西W村引建自来水池为例

被引:3
作者
王振威 [1 ]
闫洪丰 [2 ]
机构
[1]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2]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直属机关团委
关键词
集体行动; 农民合作;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3.213 []; D422.6 [农民工作];
学科分类号
082802 ; 082803 ; 120405 ; 0302 ;
摘要
改革之后村民自由度的增加、理性化程度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合作成本偏高;同时,传统意义上对村民具有约束作用的力量的削弱,也使得村庄内部的合作不能顺利达成。虽然传统文化和习惯仍在村庄起作用,但对传统习惯和风俗的遵循与村民对自身利益的考虑相关联,具有很明显的实用主义色彩,在价值层面上已经不再是首要的目标。
引用
收藏
页码:67 / 7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农民合作的结构性力量之形成——以胡村合作社为例 [J].
何慧丽 .
学习与探索, 2007, (03) :85-87
[2]   “三农问题”的市场经济理论解析 [J].
赵磊 .
学术研究, 2005, (05) :36-42
[4]   超越正式与非正式的界限——当代组织社会学对组织的理解 [J].
翁定军 .
社会, 2004, (02) :12-15
[5]   加速农业市场化进程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J].
刘拥军 ;
薛敬孝 .
经济学家, 2003, (01) :68-73
[6]   血缘、姻缘、亲情与利益——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理性化”趋势 [J].
杨善华 ;
侯红蕊 .
宁夏社会科学, 1999, (06) :51-58
[7]  
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贺雪峰著, 2003
[8]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M]. 上海三联书店 ,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Ostrom)著,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