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与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分析及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研究

被引:14
作者
张丽 [1 ]
张志辰 [2 ]
郝颖 [1 ]
梁晓 [1 ]
金香兰 [2 ]
张志军 [3 ]
贾鸿雁 [4 ]
吴浩 [4 ]
盛雪 [5 ]
杨秀泉 [5 ]
李爱辉 [6 ]
张永顺 [6 ]
张允岭 [2 ]
机构
[1] 北京中医药大学
[2]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3] 北京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4] 北京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5] 北京王佐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6] 北京花乡卫生服务中心
关键词
脑卒中; 颈动脉粥样硬化; 高危人群; 房颤;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259 [现代医学内科疾病]; R277.7 [中医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学科分类号
100506 ; 1005 ;
摘要
目的:探讨房颤与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硬化发生的相关性及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方法:选取脑卒中高危人群5999例,分为房颤组和非房颤组进行对比,观察2组人群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观察2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结果:房颤组在吸烟、血脂异常方面较无房颤组检出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及颈动脉斑块形成发生率较无房颤患者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内膜增厚与房颤、高血压病、吸烟、饮食习惯、脑卒中家族史、缺乏体育锻炼等相关;中医证候要素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烟和血脂异常是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组更易出现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房颤组痰湿证、内风证较多出现,但房颤与否并不影响中医证候要素类型及分布。
引用
收藏
页码:12 / 15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重视非致残性高危缺血性脑血管事件[J]. 王拥军.中华内科杂志. 2015 (09)
[2]   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 [J].
王建刚 ;
席建堂 ;
李劲松 ;
刘雅静 .
中国循环杂志, 2015, 30 (08) :753-756
[3]  
心房颤动相关性缺血性卒中临床研究现状[J]. 涂雪松.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5(01)
[4]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病证研究思路与认识 [J].
刘苇苇 ;
游焌 ;
安然 ;
孙朦朦 ;
倪青 .
吉林中医药, 2013, 33 (10) :986-988
[5]   FIB、D-dimer检测在评价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危险中的价值 [J].
秦伟科 ;
李学文 .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11 (10) :1196-1197
[6]   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编制及方法学探讨 [J].
高颖 ;
马斌 ;
刘强 ;
王永炎 .
中医杂志, 2011, 52 (24) :2097-2101
[7]   心源性栓塞的药物治疗 [J].
殷红兵 .
中国卒中杂志, 2011, 6 (01) :33-38
[8]   采用因子分析法对超早期脑梗死进行中医证候分类的初步研究 [J].
李得民 ;
李淑芳 ;
刘金民 .
吉林中医药, 2010, 30 (11) :956-958
[9]   2009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参会报道 [J].
于忠 .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09, 9 (06) :421-421
[10]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预后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J].
曹克刚 ;
於堃 ;
高颖 .
天津中医药, 2007, (06) :462-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