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破坏山体周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结构特征与健康评价

被引:8
作者
杨鹏 [1 ,2 ]
李传荣 [1 ,2 ]
孙明高 [2 ]
张刘东 [2 ]
孙玖仕 [3 ]
刘浦孝 [2 ]
机构
[1] 泰山森林生态站
[2] 山东农业大学农业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3] 烟台市林业局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土壤结构特征; 健康评价; 破坏山体; 烟台市黄务镇;
D O I
10.16843/j.sswc.2010.02.014
中图分类号
S152 [土壤物理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采用萨维诺夫干筛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研究烟台市黄务镇峰山破坏山体周边7种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所有人工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密度均显著低于灌草丛,其中麻栎黑松混交林最小;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孔隙的改善作用表现为混交林(纯林(灌草丛,0~10 cm土层优于10~20 cm土层;所有人工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储水能力和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均高于灌草丛,其中麻栎黑松混交林最好。对土壤结构健康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土壤结构以灌草丛最差,麻栎黑松混交林最好,其他人工植被恢复模式介于二者之间。研究结果可为同类破坏山体周边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80 / 84+90 +9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结构特征与健康评价 [J].
周金星 ;
漆良华 ;
张旭东 ;
周小玲 ;
许忠坤 ;
李锡泉 ;
刘秋芳 .
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6, (06) :32-37
[2]   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容重及水分空间变异特征 [J].
连纲 ;
郭旭东 ;
傅伯杰 ;
虎陈霞 .
生态学报, 2006, (03) :647-654
[3]   岩溶山区植被破坏前后土壤团聚体分形特征研究 [J].
李阳兵 ;
魏朝富 ;
谢德体 ;
高明 .
土壤通报, 2006, (01) :51-55
[4]   鲁中石质山地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结构特征 [J].
刘霞 ;
王丽 ;
张光灿 ;
刘信儒 ;
梁华 .
水土保持学报, 2005, (06) :51-54
[5]   岷江上游不同植被下土壤团聚体特征分析 [J].
宁丽丹 ;
石辉 ;
周海军 ;
刘世荣 .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08) :1405-1410
[6]   采石场悬崖生态系统自然演替初期土壤和植被特征 [J].
袁剑刚 ;
周先叶 ;
陈彦 ;
凡玲 ;
杨中艺 .
生态学报, 2005, (06) :1517-1522
[7]   土壤质量指标和评价方法 [J].
张华 ;
张甘霖 .
土壤, 2001, (06) :326-330+333
[8]   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在土地评价中的应用——以福建沙县夏茂镇水稻土为主要评价对象 [J].
陈加兵 ;
曾从盛 .
土壤, 2001, (05) :243-246+256
[9]   主成分分析对恢复过去植被和环境作用的再分析——以北京坟庄剖面为例 [J].
张佳华 ;
孔昭宸 ;
杜乃秋 .
地理科学, 1997, (04) :29-35
[10]   用粒径的重量分布表征的土壤分形特征 [J].
杨培岭 ;
罗远培 ;
石元春 .
科学通报 , 1993, (20) :1896-1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