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再认识: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视角

被引:18
作者
张茂鑫 [1 ]
吴次芳 [1 ]
李光宇 [2 ]
施昊坤 [1 ]
机构
[1] 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
[2] 浙江财经大学土地与城乡发展研究院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力; 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关联逻辑; 路径选择; 再认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05 [资源、环境和生态管理];
学科分类号
120405 ; 020106 ;
摘要
研究目的:试图从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视角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及其要素关联逻辑进行再认识,探讨资源环境承载力与资源节约集约的关联逻辑,揭示基于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原理,并提出相应评价路径。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资源环境承载力由资源、环境、人类活动三要素构成,"社会—生态系统"的互动结果最终决定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2)资源环境承载力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技术水平相关,具有动态性、阶段性和区域性的差异,这是释放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根本原因。(3)资源节约集约视角下的承载力评价原理:宏观尺度上,可能性福利边界随着资源节约集约度的变化而变化;微观尺度上,资源节约集约边际的变化影响资源环境单元的承载能力。研究结论:基于资源节约集约视角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新的理论视野和路径选择。研究以"已耗占量—节约集约利用量—总量"的思路构建基于资源节约集约视角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框架,提出不同资源类型和不同空间尺度在资源节约集约视角下承载力评价可能路径,增强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可用性、可视性和可操作性。
引用
收藏
页码:98 / 10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4 条
[1]   基于熵权和TOPSIS法的京津冀地区综合承载力的评价研究 [J].
李林汉 .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21 (01) :87-96
[2]   国土空间规划中的承载力反思:概念、理论与实践 [J].
郝庆 ;
邓玲 ;
封志明 .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 (10) :2073-2086
[3]   复杂性科学视角下的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分析 [J].
范冬萍 .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9, 41 (10) :77-82
[4]   存量规划时代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的思考 [J].
林坚 ;
叶子君 ;
杨红 .
中国土地科学, 2019, 33 (09) :1-8
[5]   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方法在西藏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应用 [J].
牛方曲 ;
封志明 ;
刘慧 .
地理学报, 2019, 74 (08) :1563-1575
[6]   基于PVAR模型的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动态冲击效应——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 [J].
李新刚 ;
王双进 ;
孙钰 .
城市发展研究, 2019, (01) :26-32
[7]   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水资源利用的国际比较 [J].
闫龙 ;
马静 ;
李玓瓅 ;
邓伟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18, 6 (06) :521-527+535
[8]   新时代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以长沙梅溪湖国际新城为例 [J].
谭勇 ;
徐文海 ;
韩啸 ;
唐铁 .
经济地理, 2018, 38 (09) :200-205
[9]   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因子的动态影响效应分析 [J].
李新刚 ;
王双进 ;
孙钰 .
统计与决策, 2018, 34 (07) :114-118
[10]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基于地理学综合研究的视角 [J].
刘文政 ;
朱瑾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 27 (06) :75-86